生活中的听和说
我们每天和周围的人交流,做工作,处理事情,学习,教学,表达等等不知道一天要说多少句话,要听多少句话。那么在听和说的沟通过程中,最大的分歧是立场不同,彼此无法理解,没有应对办法,只好提高声音,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对方听到,结果双方就会吵起来。
今天通过课堂上的一个小游戏,我就深切的感受到了听的重要性。同学俩俩结伴为一组,一个同学说,一个听。说的同学可以不拘观点,生活,艺术,教育,宗教,表达什么都行。听的同学只能关注对方,这十分钟里,无论有什么话,都不能出声。时间到了交换位置,最后互相表述感受,看自己在这个游戏中收获了什么。
我的感受是有人关注的听我诉说,我自由畅快的表达,对方专注的眼神,我感觉我所说的她都理解,特别舒服!在对方说的过程中,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听到对方说的某些话,特别想有和对方论证交流的意愿,只是因为游戏规则的限制,只好忍着。人人都有好为人师的冲动,喜欢把自己知道的观点告诉对方,对对方的观点有评判,觉得自己的才是好的,教育别人。这个也都是在交流沟通过程中,人容易犯的错误,人都有自恋的情节,我是好的。
通过这个游戏,我也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我和女儿的交流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女儿有很多时候都会冲着我发火:你根本不知道我说是什么?现在我明白了,因为我在和她的交流模式中,总是还没有完全听完,或者虽然听完了,没有仔细想一想她究竟想向我表达的真正是什么?没有关注她的感受。我是慌慌忙忙按自己的心中已有的观念,判断,急急忙忙的表述我的观点,而且还觉得我是妈妈,我讲的是有道理的,但是孩子听了,觉得她想听的和我表述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会有一种不被理解的委屈。归根结底是因为在我的心里并没有完整,认真听对方说,而是根据某一句话,或者是某一个字眼去下结论。因为在我的意识当中可能对这些东西特别的敏感,所以大脑就会对这些敏感的东西先进行记忆和判断,有时忽略了其它更重要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又进行了自我的判断,一切都在按照这自我的大脑回路模式去处理,这就形成了没有真正依据对方的感觉去理解,很容易造成观点不一致,本身因为母亲和女儿有时间对待事情的立场会不一致,这样的结果就会起冲突,女儿觉得妈妈不理解,妈妈觉得孩子不懂事。
举一个经常发生的例子:女儿放学回来绷着个脸,书包一放,说到:老师真烦人,又发神经,布置那么多作业,怎么写的完?听到这话我的反应立马就是抱怨老师,这是不对的。我的对话就是:老师也是为你们好,希望你们能把知识掌握的更牢固一些。再说了,班里那么多学生呢,又不是专门给你布置了。女儿每听到这些就会生气,为什么呢?其一,她觉的我没有给她一个立场,其二女儿想听的不是这些东西,因为我所说的她都知道,她是要我理解她上学很辛苦,累,或许就是当天心情不好,不想写作业,所以感觉作业多,把这种情绪发到老师身上,我做妈妈只需同理到她的这种感受就行,而不是去给他讲一些她自己明白的道理,她自然不愿意听。
解决这个冲突的根源就是要专注,认真聆听,听完了,也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要再问问对方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如果对于对方的这个意见有想不通的地方,要再次问对方,她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做判断,这样的话,基本不会再出现你根本不理解我的那一幕。因为我一被理解,其余的事情都好商量。
在沟通和交流当中,非语言的能量有时比语言更能表示出我们的观点。微笑专注的眼神,赞许的眼神,都会鼓励对方把交谈进行下去。什么也不说,拍拍对方的肩膀,给对方一个有力的拥抱,都会让对方感受到一种莫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