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对中国近代转型影响最大的国家二:俄国

2018-12-06  本文已影响5人  瞰川

11、俄国有一种西方国家所没有的特殊命运观,它认为自己这个国家承担着一种神秘而又神圣的历史责任,要通过承担苦难来完成对人类的救赎。它认为这种命运来自耶稣基督对人类的拯救,这个使命在今天要由神圣的俄罗斯承担起来。耶稣是弥赛亚,弥赛亚是救世主的意思,那么俄罗斯帝国就是弥赛亚帝国。弥赛亚帝国的精神来自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

1.2、基督教是公元初年诞生,不断遭受打击,但在300多年后被罗马帝国接受为国教,条件是罗马皇帝要作为教会的最高领袖。这样罗马帝国就同时有了世俗和宗教两个身份,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种政教合一的结构。之后没有多久,罗马帝国就分成了东西两半,又过了几十年西罗马彻底崩溃。

1.3、在西欧,教会获得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发展的机会,到中世纪变得很强大,发展成今天所说的天主教会,西欧的世俗政权那时很衰弱,但一直与教会竞争从没停止过。而在东罗马帝国这边,强大的世俗政权一直存在,从古罗马帝国继承下来的政教合一的结构就一直没有动过。

1.4、基督教追求的是对人的救赎,教会认为自己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救赎的机构。在西欧,教会独立于政权之外发展,视世俗政权是为教会独立行使救赎使命而服务的。(对教会来说,垄断救赎这个使命很重要,因为中世纪的人只想着救赎,谁掌握了救赎之道,谁就得到了人们的效忠)。而在东罗马的拜占庭这边,政教合一皇帝说他既统治天下,同时像教会一样承担特殊使命,帮人类实现救赎。东西两边的教会一直有矛盾,解释圣经侧重点不一样,且对教会定位说不到一块,西边认为教会必须独立,东边认为必须政教合一。终于在1054年互相开除了对方的教籍,彻底分裂,于是就有了天主教东正教之分。

所谓东正教,就是东边的正统教会,它认为它才是从古罗马直接继承下来,当然是正统,而西边天主教那是被坏人篡夺了的。

2.1、拜占庭帝国一直认为自己是帮助人类实现救赎的弥赛亚帝国,因此努力向外传教,在公元988年原本信奉萨满教的俄罗斯人改信了东正教。1453年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了,帝国末代皇帝有个侄女逃到了俄罗斯,嫁给了莫斯科大公。一跟古老的罗马皇族联姻,莫斯科大公的身份就高贵了,就马上自称为“凯撒”。“凯撒”是罗马帝国的头衔,它的俄语发音经过汉语翻译,就是“沙”,这就是沙皇制度的来源。

2.2、反正拜占庭帝国灭亡了,俄罗斯就自视为罗马的继承人了。莫斯科郊外的修道院的教士对沙皇说,别的帝国灭亡了是因为信仰不纯,沙皇你是正统教会统治者,沙皇帝国就是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人,就是第三罗马。这其实是俄罗斯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第一罗马是正宗罗马帝国,第二罗马是东罗马的拜占庭帝国。)

2.3、当然西边的天主教会是不认这个帐的,他们认为他们那儿才是正宗的罗马。俄罗斯国徽上的双头鹰标志,实际上是古罗马帝国的徽章标志,只不过后来谁觉得自己是罗马的继承人,谁就把这个放在自己的国徽上。如俄国,德国,奥地利,甚至南斯拉夫都是这样干。

3.1、既然是第三罗马,那么第二罗马的弥赛亚帝国的使命也得继承下来,就是要帮助人类实行就最终救赎。基督通过自己的苦难替人类赎罪,帮人类获得救赎,那么俄罗斯也得模仿耶稣基督的榜样,承担起全部的苦难,帮助全人类获得救赎。虽然我们一想到俄罗斯,第一反应可能是它给别人别的民族带来的很多苦难,但俄罗斯却感觉自己一直承受着最深刻的苦难。

3.2、苦难首先并不是一种物理事实,而是一种心理体验。沙皇时期的农民,极度贫困愚昧,多么的苦难。托尔斯泰为代表的贵族阶层,面对各种底层苦难承受着沉重的心灵折磨。多么的苦难。很多有反抗精神的俄罗斯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多么的苦难。甚至沙皇也总觉得他自己必须经受苦难才能拯救俄国,拯救欧洲和全人类。这在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身上特别典型,读他的日记发现他经常谈论这个问题:我如何才能经受各种苦难,最终完成对世界的救赎?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忍受苦难并不是目的,通过苦难的磨炼并战胜苦难,才能证明自己作为弥赛亚民族的独特命运。

3.3、苦难在俄罗斯眼中被审美化了,它不是一种悲惨的命运,而可能是一种珍贵的礼物,这样一种精神结构,使俄罗斯在历史上总是能够绝境中奋起,在绝望中获得胜利。战斗民族的名头就是在对于苦难的特殊认知中来。无论是对战拿破仑还是希特勒,一旦陷入到深刻苦难之中,被人打得特别惨,马上小宇宙爆发,瞬间崛起,反过来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3.4、与希特勒的战争是苏联时期,苏联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它的精神结构跟弥赛亚帝国很像波。布尔什维克也相信苦难对人类的净化作用,相信人类的救赎寄托在苦难的无产阶级当中。列宁提出俄国是世界革命的中心,相信通过俄国的革命,将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人类获得终极解放。这几乎是弥赛亚帝国特殊命运的新时代版本。俄罗斯人对共产主义经常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原因就在于此。

3.5、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中还有一种深刻的不安全感,这主要跟其地理相关,它地理上一马平川,周围没有任何自然屏障,历史上经常被入侵,这让它有了不安全感。

4.1、苦难与不安全感的叠加,促使俄罗斯在16世纪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一方面用庞大的战略纵深来克服地理上的不安全感,一方面通过扩张实现自己的弥赛亚帝国命运,这种精神构成了对外战略的深层精神驱动力。

对俄国来说,对外扩张是一种道德使命,不像英国人法国人那样仅仅追求一些商业利益。商业利益可以讨价还价,道德使命则不所。所以和西欧国家相比,俄国对占领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当然在别人看来就是特殊的贪婪)

4.2、俄罗斯对大清的贪婪,就是它对长城以北的地区都不怀好意。对东北俄罗斯打算直接就吞并为自己的领土,那地方的昵称都已经取好了,叫“黄俄罗斯”。这里不仅土地肥沃,还能搞到一个梦寐以求的太平洋方向的不冻港。对蒙古和新疆,则是不遗余力的想把肢解出去,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4.3、这些地方除了有大清的反抗外,还有其他几个对手。在新疆就是英国和中亚的本土力量,即中亚大博弈。在东北和蒙古主要对手是日本,当然包括在过去都有贸易利益的英国。

5.1、英国作为海洋帝国,并不打算在东北占有土地,但如果俄国要把它变成“黄俄罗斯”,英国人就不干了,因为俄国可能把东北的市场向英国关闭,肯定不如让大清统治。但经过八国联军之后,大清已无能力守住东北,英国需要在远东在扶持一个盟友以便抗衡俄国。于是日本抓住这个机会,在英国的支持下,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一举打败俄国。

同时日本想取代大清成为东亚领袖,想表现出自己更适合现代国际条约体系,就不能得罪老大英国,而英国希望东北仍处于大清的统治之下,所以日本并未公开侵吞东北。

5.2、大清意识到龙兴之地越来越危险,当今之计就是把尽可能多的列强利益都引进来,让他们相互制衡。张之洞提出要让东北东北遍地开放,结果东北一下子就成为了近代史上中国最开放的地区。这奠定了一个基础,让东北在后来好几十年时间里,都是中国工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5.3、一战后,实行马克思主义的苏联取代了沙皇俄国。列宁认为发达国家的阶级矛盾不如俄国这种半发达国家激烈,所以革命最先会在俄国这种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率先开始。但俄国自己的革命成功不算成功,要引起发达国家连锁革命才算成功。但之后发达国家并未发生连锁革命。列宁于是再解释说,因为发达国家都有庞大的殖民地,掠夺巨额财富收买了本国的无产阶级,弱化革命意志,所以发达国家不革命了。

6、因此为了让全球革命真正展开,必须让落后地区先发动起来,即便这些地方发动的不是共产主义革命,而仅仅是追求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革命,也能让帝国主义国家没法再收买本国的无产阶级,让他们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实现全球革命。因此苏联成立了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支持在落后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发展,中国的20世纪历史也因此受到了深刻影响。

20181206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