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成长励志

不要和自己对抗

2018-12-29  本文已影响0人  子夜的老鼠

下列一些场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1、领导交待了一项艰巨的任务,首先想到的是一大堆困难:之前从来没有干过,没有经验、没有资源、时间太紧,等等,无非是怕承担失败的责任。

2、面对领导、同事的批评,竭尽全力找理由,极力证明自己没有做错,甚至不惜狡辩。无非是怕坏了自己的名声。

3、孩子不听话,威逼利诱也不好使,于是就开骂,骂还是不行,于是就动手打。无非是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4、对孩子发了一通脾气后,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于是就后悔、自责,甚至发誓以后再也不打不骂孩子了。结果没过几天,同样的情景再次上演。

5、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觉,于是就数绵羊,“一只、二只、三只……”,结果越数越清醒,越想睡越睡不着。说白了,就是对失眠有恐惧之心。

6、有时候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甚至是伤心、悲痛,好心的朋友纷纷来劝,开出各种“解药”,但很多时候并不怎么凑效,于是感觉暗无天日,甚至对人生都失去信心。

7、由于自己个人的疏忽,做错了一件事,给家人、给同事或给单位带来了损失,于是深深地自责,懊恼不已,捶胸顿足,悔不该当初。

8、遇到陌生的人、陌生的事物,本能地选择躲避,退缩在自己熟悉的“舒适区”,结果自然是固步自封,长时间无长进。

……

上述所有这些反应,本质上都是“对抗”。对抗的结果不仅于事无补,人还会变得容易焦虑、不淡定、不豁达,更重要的是经常会将引起负面情绪的问题压制在内心深处,时间久了,这些问题会攻击和伤及我们的心理、生理。

我遇到过上述的大多数情况,也采用过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如上所述的对抗,一种是面对它们、走近它们,以“正念”来应对。

比方说,做错了事以后,不要自责,也不要狡辩,先原谅自己,然后,回放整个事件的过程,找出原因,对自己的做事方式加以改进,对单位、对团队、对家人做个交待。

比方说,骂了孩子、打了孩子以后,回过头来,放下当家长的架子,给孩子承认个错误,给孩子讲讲自己当初的感受,也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孩子当初的情绪反应。

比方说,当你失眠时,如果试了各种办法都无效,那就干脆把灯打开,看会儿书,或者下床走一走,做点不太废脑子的事情,多半等你再躺下时就能安然入睡了。

比方说,心情不好的时候,首先承认自己心情不好,然后,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自己的坏心情,想想这件事情有那么重要吗?情况有那么糟糕吗?最坏的情况会是什么?最后,相信坏心情总归会消失,雨过天又晴。事实上,经常是当你直面自己的坏心情时,坏心情悄悄地就不见了。就像英剧《梅尔罗斯》中的一句台词:“恐惧在敲门,勇气打开门,门外空空如也。

再比如,遇到有挑战的事情,主动去迎接挑战,将事情解构,对每一部分进行仔细分析,也许你的担忧就不存在了。遇到难缠的人,主动去和他接近,了解他的喜好,了解他的痛点,发现他内心柔软的地方,你就会发现他并不是那么难对付了。

每个人都该学会用“正念”看待痛苦和不适。关于正念有很多专业的解读,也有专门的教练课程。恰巧在百度上看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罗林对正念的解释,摘录如下,希望有助于理解什么是正念。

正念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一、试图克服的内在痛苦究竟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能感受痛苦的滋味,却不一定能探清痛苦的位置,也不一定知道痛苦包括的是什么。这时,正念可作为觉知的一艘小舟,让我们悬浮在情绪感受之上,去审视情绪旋涡内部的缺口。

二、如何建立与痛苦之间的交流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会回避痛苦。我们会表现得很积极,积极工作,积极社交,积极运动,让自己成为别人眼里的积极分子。积极本身没有错,却无意成了挡箭牌,阻止他们面对内心伤口。

结果,伤口隐隐作痛,痛苦如影随形。看不见的伤口,结成了黑色的伤疤。 

此时,正念的作用,就是深入的觉察,真正的看见。

起先,是探索的态度。我们带着好奇心面对心底的不适;

其次,是容纳的态度,我们经历着痛苦,却增加了安全感与信心;

接着,是许可的态度,我们让痛苦过来又离去,就像天边的浮云,岸边的浪花;

然后,是欢迎的态度,我们理解痛苦是生活的某个阶段,也是生命的重要成分。

最终,正念增加了生命的韧性和成熟度。我们的生命变得丰满,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