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记忆之补充——莫尔佛塔边的遐想

2020-09-10  本文已影响0人  俞文杰

在南疆,对艾提尕尔清真寺、库车大寺可能早有耳闻。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南疆曾经佛教盛行,至今仍遍布着不少佛教遗迹。在阿图什,离克州检察院约17公里处,就有一处因附近的莫尔村而被称为莫尔佛塔的遗址。

我们趁周末沿着379县道朝目的地进发,沿路边上是一条几乎完全干涸的河床,司机伊力夏提说一般只有在暴雨之后,这一段才会有点水流。但不难推论,在古代,这里的水无疑要丰富的多。

20多分钟后,一座大略层球形的建筑映入眼帘。虽然,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明显的建筑特征,但在这片四周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带还是占据了一个很显眼的位置。若不是看到佛塔,离的越近,可能越容易让人误以为这只是一个相当破败、没多少吸引力的土堆而已。在它的表面,大部分饱受风雨侵蚀,残缺不全,在视线中从荒凉的高地延伸到平地的边缘。考虑到地处这样一个突出的位置,构成最显著特征的佛塔外观能保存到这样的程度已颇为不易。

莫尔佛塔位于的阿图什过去曾属于喀什噶尔,古称疏勒。从8世纪末,唐朝治理这一带起就一直沿用至今。玄奘访问时期,佛教在喀什噶尔相当繁荣,他记载道:“淳信佛法,勤营福利。数百所,僧徒万余人”。有资料说,莫尔佛塔可能是疏勒大云佛寺的遗址。或许,这里也曾留下过玄奘的足迹。

近距离观察,虽然时光的流逝抹去了它的很多原始轮廓,但大致以圆形为特征,用土坯垒成。所用的材料的就是当地常见的黄土,至今仍是建筑材料。制作土坯的方法是在要建造的房屋附近挖泥坑,在泥坑中混合一定比例的干草。不过,这种建筑容易被风雨侵蚀,因此必须定期修补。

佛塔的形状很有特色,可以清晰的发现是建在一个正方形的底座上并呈三层结构。史书记载,南疆地区佛塔的正方形底座以及三层结构,是严格遵循印度佛教流行时的建筑传统。《大唐西域记》说是源于佛陀教授弟子正确膜拜他留下的一些遗物。他首先拿出他的袈裟,把它叠成正方形放在地上,又在上面依次放了法衣、偈卡,而在这些衣物上是倒转过来的托钵,最上面则放了他的锡杖。

据考证,莫尔佛塔建于唐初,毁于10世纪初叶,附近曾出土过中国古代铜钱。遗迹本身就表明了它在被废弃时已有很长的历史。佛塔中间还有个柱形小室,是用来放置佛教圣物的。当然,当初的供奉早已消失。从喀什噶尔到和田地区,很多地方在伊斯兰传入时期都发生过对古代佛教场所的大规模掠夺。考虑到这点,可以推测莫尔佛塔也许在很早之前就已被“探索”。

站在佛塔一旁的僧房遗址顶上眺望,看着沙尘弥漫的四周,一片荒秃,难见绿意。视线所及,忽有一列火车鸣笛而过,不禁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话,“下马而顾望,必见江山之苍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