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比起做产品,我更愿意和读者做朋友
01
呆过的一个写作群,曾讨论过这么一个话题。
“在写作过程中,你是如何保持文思泉涌的?”
没想到,大家给出的结果,出奇的一致:谁说文思泉涌的?每次写完都如同给榨干了一般,感觉再也写不出来了。
我们说得再也写不出来,不是真正的写不出来,而是每次写完后,都感觉很难再写出一篇自己满意的文字了。
其实,关于写作的方法论和模版框架,大多数作者都知晓一二:故事故事加评论,故事评论加总结,故事点评加引用,最后来个结束语……
按模版框架来,我试过一天写三篇,近一万字。但最后过不了自己那关,一篇也没发出去。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自己写得文章,连自己都不愿意看第二篇,读者会怎么看?这就好比你咬到了一个生涩的苹果,自己不愿意吃第二口,却想把它分享给朋友。结果是:朋友不仅不会吃,还会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
我总觉得,现在很多作者把目标顺序弄反了。大家总想着如何变现,如何赚钱,而不是想着怎么先把文章写好。
我不是说赚钱的动机不好,我也想通过写作变现,但我们总得先为读者做点什么吧?可能是疏通思路,可能是调节情绪,也可能是赋予积极正面的能量。
产品思维是不错,它能让作者的文章传播更广,销量更好,也能让作者的文章价值最大化。可我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怎么说呢,就像在你对面摆了一台机器。它会根据你的需求,情绪,还有困惑,运算出一个数据,然后给你推荐出,最适合你现在状态的一篇文章。
各方面都挺好的,但好像,少了点温度。
而我想做的,就是坐在你对面,和你聊聊天。或许能帮你解决困惑,或许不能,或许会逗笑你,或许会说错话,让你不开心。
收益不大,效率不高,还没办法批量生产,我这么做,是脑子进水了吗?
当然不是。
酒店的各种自助餐已经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了,我选择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开一家面馆,不是我傻了,而是觉得,除去各式各样的山珍海味,总会有些人,喜欢吃熟悉店铺下得一碗汤面。
说不出哪里好吃,但就是吃得暖心。
02
没接触文字之前,我总觉得,它不就是抒发情感,表达观点的一种媒介而已吗?可后来接触久了之后,我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它能充当弹药,也能武装思想;它能让你感到压抑,也能让你充满能量;它能让你嚎啕大哭,也能让你放声大笑;它能使你积极向上,也能让你自暴自弃。
我觉得,写作者们不应该只从自己获利的角度出发,而不管不顾读者的利益和感受。
因为,在我迷茫徘徊的时刻,我也曾在某些作者的文字当中,获得了自信和力量。
在负能量消除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是读了一篇文章,而是和一位素未谋面,但又很要好的朋友,聊了很久的天。很畅快,很温暖。
这种暖,真的是暖到心里那种。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写着写着,我发现“导致你不开心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总比不上一句“最近还好吗?”来得温暖。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苦恼着找不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困惑于在我们情绪低迷的时候,没有一个陪伴者。
03
当很多作者都在分析和研究10万加的文章时,有一个作者朋友,从不研究,也不参与。
问其原因,他说了一番极酷的话:10万加的文章可能适合很多人,但不一定大家都会喜欢。我没有选择全职写作这条路,是因为我想写我自己喜欢的文字。在写作路上能遇到几个知己,足矣。
还有一位我很喜欢的作者——大樱桃与小灯泡,她文字传达出的态度,就像是遇知己的一个过程。每次看她的文字,仿佛就和她坐在阳光柔和的室外咖啡店外,一起聊天那般。愉悦,放松,还总有收获。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当然,我也不是说用产品思维的方式去写文章不好,毕竟每个人的出发点和定位都不同。有人酷爱诗歌,有人只写干货,也有人非散文不写。
就我自己来说,我还是更愿意在阳光柔和的地方开一家咖啡店,又或者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开一家面馆。
吃的人也许不太多,但大家每次会面,都有好多话想讲。一聊,又是一个下午。
公众号写了一年多,其中我最喜欢,并且读者也很有共鸣的文章,传播量却极低。
以前我总觉得,是我做得面不好吃,味道不好。
后来我才明白,不是面不好吃,而是很多人喜欢吃米饭,仅此而已。
我想过转型,关掉面店,去开一家饭店,然后跟着大伙儿一起干,可我做米饭的时候,总会跑神,而且老是心不在焉。
最后,索性就不做了。
我坦坦荡荡地回到自己的面馆,做回自己的老本行,有客就开门,没客就打烊。店面很小,食材也少,种类单一。
但只有在做面的时候,我才是我自己。
“咦,怎么今天这么晚还没打烊的?”
“在等你啊。”
- end -
亮儿原创文章,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转载请通过简信联系作者本人获得授权,谢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