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

并非读后感的读后感

2020-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SKON

       

        一年多前读了《暗网》,今天无意间翻到当时写下的几句话:对于这些东西,不必反应过度就像作者所说,或许那只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现实社会存在不为人知的一面,网络世界亦然。不管是现实社会还是网络世界,都是人类活动的场域,反映的都是人类属性而已。只不过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的两种场域的环境条件有所差异,由此凸显的人类社会属性也各有侧重而已,所以不必大惊小怪。

        当时,写下这几句话本是想要表达:不要因为暗网的存在,就对互联网太过悲观。毕竟人类在虚拟世界里才刚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而已,可能还处在互联网的蛮荒时代,我们不应该有更多的苛求。人们在文明的现实社会中已经苦苦探索几千年之久了,不是也没有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人人满意的社会规则吗?但是,再反观当时写下的这几句话,或许并不能减少我对互联网的悲观情绪,反而却让我对现实世界也萌生了失望。这几句话仿佛是在说: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也没有好到哪儿去!

        为什么一年前写的东西现在看来却得出相反的理解呢?我想了很久,也没有真的搞明白!既然想不明白,索性就不想了吧!最近,马云就疫情捐助问题接受白岩松采访时说,大概任何国家都有1%左右脑子被撞坏的混蛋,如果我们多关注那1%,而忘却那99%善良的人,这是悲剧和悲哀。他还说:只要你想听,这世界上到处都有刺耳的声音;只要你想听,这世界同样充满悦耳的声音。对于人性来说也是如此,借用这句话来说就是:只要你想看,满眼都是狗血和疮痍;只要你想看,同样处处都有美好和善良。

        不管怎样,我们不该否认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人性中光辉的一面。看到人性中善的一面,并不是要忽视人性中恶的一面。之所以要更多的去看人性善的一面,是因为对人性善的信任是促进社会完善的基础。或许有人会说,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入手,才能建立规制人类恶性的制度这话说的不错,但往外跳一层再看看这句话呢?很明显,这句话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逻辑上的。试想,如果对人性中的善不存在信任,那么怎么能够相信这样的人能够设计出规制人类恶性的制度呢?

        我想明白了吗?其实没有。鲁迅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与其在满眼的狗血和疮痍中戚戚郁郁,不如赞美这世界的美好和善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对鲁迅的曲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