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到人生边上》20世纪遗老
回想,最快乐的读书时光大概就是看法布尔的《昆虫记》了,虽然那时候总把法布尔和达尔文、昆虫记和物种起源混为一谈。书里灰毛虫一圈一圈的爬,在我的世界里,灰毛虫是在我家的那口大水缸沿上爬,因为我的世界只出现过那口缸。至于车矢菊蔓越莓,一点印象都没有,因为当时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过菊。少年时,不管有的没的,发现新事物就喜悦。所有的快乐、幸福都来自这新鲜的喜悦。也不管是读鸡汤、瘤毒或道理。
少年牵个手、对个眼神、碰个鼻子都回味无穷,年长了则是“少废话,来真的吧”。近来越发没了新鲜劲,看书索然无味,宁可听“姑妄言之”的故事。
若追究下去,文人也只剩下“妄言”可以作为了。如今知识的传播用不着文人,旧的已经被文人刨了千百遍,细分学科的学者也刨了千百遍,说三国红楼能说出新花样来算你本事。新事新知识,不管是引力波还是范冰冰,有新进展一觉醒来就推送到公众号朋友圈等你翻阅。看了这本小书《走到人生边上》倒是看出了20世纪遗老的尴尬。
灵与肉、鬼神善恶,还有讨论的意义吗?大我小我、天命良心有必要放在嘴边写成文章吗?说教的文章是最无所谓的,也许高中生不这么想吧,十年前看这边书可能会解答我的疑惑,所以说年纪越大越没劲。旧时代的文章,言必孔孟。出几句格言,然后举例,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的文章永世都写不完,任何一个命题都能写。“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我必须起床”都能写一篇文章。比如—— “理想应该是崇高的,难于实现而令人企慕的,才值得悬为理想。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稼,还需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 。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如果追问下去:理想为什么应该崇高?天生万物为什么人是万物之灵?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是什么?为什么人世是苦恼的?——每一句都不知所云。
一个人有了信仰才有正确的价值观。——为什么?
通篇都是这样的话,行文方式就是给一个结论,然后信手拈来英国诗人弥尔顿、佛家的基督的格言,苏格拉底的例子作为论证。君子无所争……灭天理而穷人欲……也有“大脑前额”这种科普知识,但,这种论证是没有意义的。
数学的论证才是论证。
政客的论证也是论证。
其余的,都是废话。
也许老先生迫于什么压力才写的吧,恕我冒犯。与其听人说教,不如听些妄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