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献给最可爱的人

30岁的心情

2019-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智慧淫者

 今年是而立之年,30岁就这样在时间的流逝里悄然逼近周岁的生日,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漫漫长河,不过人生第二个阶段,却把今年思考的关键词推给了“时间”二字...

    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猛然回想起小时候吃糖的样子,却不知道用什么来度量到此刻的距离,时间就是幻想躺在医院里看着家人送走自己的最后那一刻,却发现距离此刻的度量原来是“一刹那”;时间是一天天的上学直至大学毕业,时间是一月月的房贷直至取回房产证,时间是一年年的工作直至告老还乡,时间留下了你的学历,留下了你的房子,留下了你对社会的价值,却最终还是在一刹那不知去向何处。

    有些理论科学家这样说,人们之所以觉得时间奇妙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局限在狭小的四维空间里,就像一只必须在直线上朝前行走的蚂蚁,他不能再现身后的景象,也无法预示前方的风采,他只能在这条无尽的直线上悄然完成自己的生命,我们看得见直线上蚂蚁的前后,甚至看得见直线外的左右,看得见直线外的上下,可是,然后呐?我们也会在时间这条轴线上悄然结束自己的生命。世界是九维的,我们还太渺小。

    世界是物质的,所谓的“物质”已经被人类在近百年玩的不行不行了,科技的快速的发展让我们无法和古人去比,机械、电子、航天再到贸易、金融、交通,物质的发展和构架方式让世界变小了也变大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让人们变得忙碌起来,一切的一切让世界在时间的轴线上马不停蹄的走着走着...究竟什么能够超越时间?我想那肯定是我们看不见的事物。其实精神意识,或者说一个人的灵魂,是可以超越时间的,“灵魂”是一种物质,一种能量,人类肉体的死亡,迫使灵魂物质和肉体物质的分离,但这种具有能量的物质并没有消失和灭亡,而是通过自己活动的规律在重新变化和组合,并且满足着物质守恒定律。

    目前人类的修为,还不具备普遍控制灵魂的能力,对于这种物质的发展变化规律更是知之甚少,我们听到过灵魂有七克的实验,听到过湖南转生村的真实奇闻,听到过活佛转世的惊叹现象,但我们只能怀着敬畏的心,听听罢了。佛教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它的宗教性,而在于他的科学性,佛经中对于灵魂是有很多科学阐述的,而我们却只把它成为“宗教理论”,着实有些浅薄。但自己还是没建议自己去学,一是没事时间和恒心,二是万一把控不了会“走火入魔”的,我是个普通人,也只想做个普通人。

    有人说,你既然只想做个普通人,整天扯这些咸蛋干什么,有时间多挣点钱,改善一下生活,比什么都实际,问题正是因为生活并不理想和顺心,才一步步推着自己思考了这么多扯淡的问题。

    生活在时间的长河里是没有感情色彩的,对于每个人而言,谁也超越不了时间,只能任时间把一个独立的生活从开始推向灭亡,然后集合起来成为历史,枯燥的历史。既然生命的线路这么明确而无奈,这么的不可改变,我们为什么不让这个过程轻松一些,开心一些,一切的妄想和努力都不能改变结局。生活没有感情色彩,有色彩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灵魂,那个苦难真正生产的地方。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沿着这样一条正确的外修之路修炼着自己的人格,经营着自己的生活,那么这条路上的艰难困苦,这条路上的心魔,我们又该怎样去修炼,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孤独,承受寂寞,做好外修是内修的一种动力,那么为了内修而深修的精神支柱又该是什么呐?我想,追求永恒才会让这些痛苦的修行变得更有意义些吧...

    时间是永恒的,这是人们一个普遍的认知,西县城外司马与诸葛的一段神交,让我不断的在心里重复着四个字“依依东望”,望尽沧桑,望尽荣辱,望的是毕其一生。姑且认为时间是永恒的,那么它可追吗?是要长生不老还是时光倒流?对于时间的认知,留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心态和情怀,培养深修的力量不在于永恒的时间,而在于永恒的灵魂。

    正如之前我提到的,我坚信灵魂是一种有能量物质,虽然我不知道自己现在的灵魂,在成为我之前经历了什么,在离开我之后又会发生些什么,但我坚信这是关联的。为什么子女的天性会相似于父母?为什么有些性格是天生的?因为作为物质,你的灵魂和父母的灵魂是关联的,你的灵魂物质和他之前的形态是关联的,虽然暂时不明白之间的运行规律,但这种认知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有一天,会慢慢解开这些神秘的面纱。而湖南的转生村,肯定是有一种特殊的因素,打破了灵魂物质变化的规律,让一百多人保存了前世的记忆。我不苛许下一世的自己还能回眸深望今世的修行,只愿今世的修行为永恒的存在增添些跨越时间的意义。

    有些人活着,他却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却依然活着。时间像一锅没有温度的水,煮着逃不过生死的你我,升华出来的或许是灵魂,就让我在有生之年,好好地将它修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