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同婚姻要门当户对吗
一个亲戚家的弟弟要结婚了,原本是很开心的事,但当大家坐下来谈论他的婚事时,话头却离奇地转变了方向。
大家七嘴八舌,聊的最多的并不是祝福。而是劝亲戚赶紧在婚前买房,且得记在自己名下。
如此一来,小两口能长久是最好,房子迟早也是他们的。哪怕有意外,也不至于自家的财产被“外人”分走一半。
大家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也很简单:亲戚的家境比亲家好,但弟弟的自身条件远不及他的未婚妻,所以大家从一开始就担心弟弟会hold不住,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不禁诧异,既然大家把这段婚姻都算计到了如此地步,为何还要让他们在一起?
而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还不占少数。
很多人经常会在小事上显得很精明、很理性,比如一斤菜多少钱,但在结婚这种大事上,却糊里糊涂,把外在因素考虑得门清,却忽略了,真正维持一段婚姻长久的,永远是门当户对。
正如《简爱》中写的:
“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息。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令人厌倦。”
01
般配
婚姻虽说不是买卖,但也是一场“等价交易”,经济相当肯定是摆在重要位置的。
朋友圈有个姑娘,自身条件不错,所以毕业后,哪怕家境贫寒,也顺理成章地嫁给了富豪。
在外人看来,她的生活真的很光鲜,名牌加身,儿女双全,不用操心家用......这是多少女孩奋斗一生,都难以达成的理想状态。
但只有她的至亲,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个家中,丈夫就是权威般的存在,大到家庭投资,小到小孩每餐吃什么,吃多少,姑娘都没有决定的权力。
家里的伙食,一周内重样了不行,不合胃口不行;丈夫不放心保姆,她需要亲自带;只要丈夫在家,她就不敢大声说话;自己妈妈去帮个忙,只要女婿在家,丈母娘就连电话也不敢打。
外人眼中的光鲜,在他们身上,就是一个大大的笑话。
都说女孩子是不能下嫁的,因为对方心里会失衡,不自觉地打压你;
但女孩子也是不能高攀的,因为处于劣势,你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低人一头,做任何事都会束手束脚,感情完全失衡,还觉得心有亏欠。
或许有人说:
“他很有钱,但我也很美,学历也不差啊。”
可多年后,他依然有钱,而你跟社会脱节,还美,还能理直气壮地说般配吗?
其实,婚姻就像是旅行。
选择合适的旅行伙伴,在某种意义上比旅行路线更重要。即便旅途中的风景不怎么样,一个合适的旅行伙伴,也会让这次旅行变得很开心。相反,风景再优美,如果没有知己同行,一样让人意兴阑珊。
当然,婚姻中的般配也不是单指某些方面,它是多方面的综合,一旦某些方面落于人后,就往往容易让人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
02
舒服
观察过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
那些相差悬殊的婚姻,最后都难堪收场;那些门当户对的婚姻,反而细水流长。
看似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两个人,的确会产生不同的三观,造就的经历又决定了,未来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今日所受的委屈,他日必当别处填补;现在感受到的缺失,有朝一日必定全部撷取。所谓人性,即是如此。
所以,如果我们要反人性来,又怎么会赢呢?
不过,如果说所谓门当户对,仅仅指的是两人的财力相当,那未免也太过狭隘。且门当户对更高级的形式,叫三观相合。
有个妹妹嫁给了同村的一个男孩,两家是世交,条件背景都很相似,按说就是传统意义上门当户对的典范。
但偏偏妹妹毕业于重点大学,也在外面工作过几年,见过不少世面;而男孩职高毕业,年近三十都没出过所在的城市。
一开始,两人也算合拍,只是从谈婚论嫁开始,两人就出现了剧烈地思想冲突。
三观差异,导致两人在面对一件事情时,看法、见解极不相同。你不认可,我不想让,两人一度僵持不下。
可成年人的婚姻,无非就是想找个舒服的人相处。不必讨好,无需取悦,你懂我的欲言又止,我懂你的言外之意。
就像作家苏岑说的:
“到了现在这个年纪,谁都不想再取悦了,跟谁在一起舒服就和谁在一起,包括朋友也是,累了就躲远一点。”
毕竟和感觉舒服的人在一起,相处才会自在惬意,生活才能幸福融洽。而三观相合,相处舒服,有时也无关家境,但两人思想同步却往往是相处舒服永恒的前提。
03
稳固
很喜欢一句话:
“好的婚姻过命,坏的婚姻要命。”
爱情是感性的,婚姻需要理性,门当户对就是关键。
首先,是要经济相当的。
因为没有经历什么风浪,你不知道人心易变。
虽然门当户对也不能保证百分百幸福,但门当户对的婚姻,至少能够保证,对方并不为贪图你什么,才伪装跟你在一起。
其次,精神相当远胜过财富相当。
家境贫寒并不等同于被判死刑,毕竟财富是死的,但如果精神相当,且为人努力上进,即使无法相提并论,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追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也不是说非要完全相等,在生来不平等的情况下,婚姻对我们也不会那么苛刻。只要各自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风生水起,双方实现相对均等也就足够了。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选择伴侣是一件很重的事,余生,愿你我都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对手,切磋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