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谁是“我们”?(2016年9月5日)

2016-09-05  本文已影响109人  跛足游魚

1.要开个积累流水线,也不容易。

每天课前在黑板上写上一个成语和意思,按照学号轮流来写。成语倒不用按照音序写,可以随便翻字典,看中哪个,就写哪个。这是我在9月1日上课讲的,2日去两个班上课,就看到各写了一个“云蒸霞蔚”、“明察秋毫”。那个时候大家还不知道记在哪里,仿佛等老师宣布了,这个词语才有一个合法安全的去处。
第三个上课日,今天,9月5日,周一。黑板上,找不到成语。也许因为过了一个周末,小伙伴就忘记这件事了,课代表也没有提醒。
5班的2号同学,看见我去了,赶紧拎了成语字典上来,写了一个“笨鸟先飞”,仔细地写了成语意思。可能因为紧张,字写得像蚊子腿似的,我只好当他的贴心秘书,帮他大声广播,底下的小伙伴,就记下来了。

2.初一的“每课一读”,就这么开了一个头。

上周末做中考必读书目《朝花夕拾》的摘评,就要求要注明所摘的出处: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页码。
也许,有了这么一个指导,今天上来的6班的C君,分享《安德的游戏》两段内容时,不仅课间把要分享的段落的出处标识得很有范,而且很有互动的意识和儒雅的风范。一上来,她就问:

我们班看过《安德的游戏》的书或者电影的同学,请举一下手。看来,看过的人,不少。那么,等下如果我有说错的地方,请给我指出来。

你和谁是“我们”?(2016年9月5日)

不能白听,要练习速记,把听时有感触的词句,简单记录下来。第一次听,就只要求记一处。大多数学生,记录了这本科幻小说所获的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补充:所分享段落的页码,概括情节——11岁,毁灭虫族。姐姐来看望安德。

5班的每课一读,学生没有准备好,这也在预料之中。我带了一篇 即将开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关的文章——陈丹青的《鲁迅的好看与好玩》去。
在我的要挟(至少听记下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忽悠(语文功夫在阅读和思考里,阅读和思考的功夫很大一部分在笔头)和提示(可以隔字跳记)下,学生听记得不错,已经有人能记下一句完整的话:

除了老先生遇见什么真的愤怒的事,他醒着的每一刻,都在寻求这种自己制造的(语言)快感。

这与他们在小学学过的萧红写的鲁迅先生的招牌出门动作,听见笑话笑得拿不住烟的细节,就对接起来了。

这个班级上周没有玩过真心话大冒险,我就泄露一个小秘密。以自己初中时的旁门左道——作文题以外拿到满分的经验——入手(学生一脸的惊讶),佐以学长们在高中出色的语文成绩(羡慕),点明能得到“真传”(一脸的幻想)的底子是大量阅读和思维训练。
等于为课堂上的每课一读做一个证明:阅读、思维碰撞,就是在热爱阅读与获取高分之间搭起的桥梁。
下课,叫后面分享的同学,赶紧到我办公室书柜里挑书选段落。也许,有时候学生太乖,或者刚开学有点拘谨,需要你拨一拨、动一动。回去,看到两个学生,站在我书柜面前,听见对话:

老师说,她读的是抛砖,那我们得找本好书,才能叫引玉。

3.把“我”从“我们”中拯救出来

周末做了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摘评,备注出处时,以写论文的规范要求之,总体上格式写得不错,少数不知道要求。最大的问题,是点评文字——

……我们明白了……
……表达了鲁迅对旧社会的否定。
……写阿长规矩,体现了作者对封建迷信的厌恶。

当然,这个我没有指导过。让他们使出从前写鉴赏分析的看家本领。
这些点评,问题在什么地方,只要分别问一问——

请问,你在家里做作业的时候,是跟谁一起明白了,你和谁合在一起为“们”,家里的守护神一起共同认为?
百草园的童年是旧日时光,阿长是旧识,这些旧社会的人和事,都是鲁迅否定的?
什么叫封建?这个词被污名化了。阿长的规矩,每个都是迷信?比如,你如果在食堂把掉的饭捡起来,别人骂你迷信,你能接受吗?

看似点评,实则无意识地盲用大众词汇。过去的正确表述,只是属于过去时空的正确表述。从这一节课开始,从前见怪不改的词语或者论断,都可以重新咀嚼,因为一个新的宇宙时空开始了。
我简单例举了“一”“二”“三”“知道”等字词的意思,看似简单平常,实则有穿越千年的灵动。

同样,摘评作业,需要你自己的点评。你的!你的看法,是什么?
即使看法清浅,不严谨,但是是你自己想过的,认同的,真正持有的看法。这才是语文作业中、课堂上要的东西——

你的看法,自圆其说。

也有人借用别人的鉴赏文字,可以的,只要加上一个标点符号——是的,双引号。谁的,要注明来源,声明借用。这是对别人言论和自我书写的尊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