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2个月后,我仍在原地
自全心投入开始进行自己的创业项目已经两个月,虽然成天将“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挂在嘴边,但至今仍无实质上的成果。思虑其中所因,估计最终还是得“归功”于自己在思想上的开(you)放(yu)态(bu)度(jue)以及轻微的完美主义。古人云“以史为镜”,我希望自己在创业中也能找到一面镜子,告诉自己曾经做过怎样的思考(反复)与决断,以便更好的处理现在与未来。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决定每周花费一些已经尤为稀缺的时间来记录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思考,为自己,也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这不是鸡汤,这是一份创业实况记录,以后也可能被称为“失败经验”(尴尬地笑 :-] )。
背景
关于这个项目是什么,目前我唯三能确认的是:旅游市场、B2B、连接工具。
如果想要说的更多一点会是下面这个版本。
离开北京互联网圈后,我和女优友在泸沽湖旁经营起一家客栈。在一年多时间里,作为曾长期活在云端的产品汪、Geek浪,接触到很多专属于线下服务业的艰辛与无奈。在经过一个周期的运营后我们发现靠房费很难获得匹配的收入,而“二销”似乎已经成为旅游业发达地区的重要销售模式。尽管“二销”这个词因为低价团、酒托、黑导等现象受到不好的影响,但它仍是现有价格体系下旅游生态圈里不可或缺的一种客源与服务对接渠道。问题在于,作为曾经的客栈经营方我认为现有二销流程实在过于传统而效率低下。你能想象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部分二销竟然仍然依靠电话报单、亲自带客签单这类方式确认吗?更要命的是,作为会希望住客获得更好体验的住宿服务提供者,对于二销项目并没有更多选择,从而导致难以获得反馈、质量难以监控。
另一方面,作为中心化客源方的OTA(寡头市场),自然也不会认真考虑让渡利益给线下旅游各环节的服务提供者。从我所能接触到他们的效率及盈利点来看,我预测他们仍将继续增强自己的“客源中心”地位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虽然我的技术信仰让我相信最终我们会打破信息壁垒让消费者能直接跟旅行服务商对接,其中可能需要中心化的节点,但那绝不可能是目前OTA的这种状态。而在这个最终信息均衡到来之前(会带来整个市场的重新定价),被夹在中间的线下客源方(往往本身也是服务提供方)理应获得更匹配的收入!
市场缺乏一款让线下旅游资源自组织的B2B工具!
一年半后客栈经营进入正轨,我离开泸沽湖回到武汉期望适应一下城市生活并为进行这个项目做准备。半年时间里我又经历一些事情(另一些故事),激发我下定决心不要再等待,现在、立即开始着手这个项目。
虽在原地,但踏步不止
过去两个月除了公司执照基本户、域名外,别无实质进展。但想想这么说或许也不公平,毕竟在产品设计开发反复中留下的7个Sketch副本、91次git commit和长久地纠缠地思考,也算是自己在原地却未停止踏步的证明吧。
做产品很多时候就像是在幻想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女友,总会面临各种选择。以下记录产品设计反复历程中主要纠结的问题以备后考。
“B”的定义:开放 or 专一
主要是在为服务提供方定义边界时犹豫了很久(客源方边界目前对产品设计影响并不大,可能主要影响在后期的推广策略)。
当然是专一!如果是另外的项目我会这么说,但恰恰这个项目中2个B的身份往往是混合的。例如客栈、包车司机是服务提供方,但同时也是客源方。当你的市场推广、产品覆盖必须到达他们时(成本固定),使每一个用户具有(获得)更大的价值(既能提供客源也能提供服务)无疑会使我们的产品价值大大提升。这个诱惑太大了!以至于我一段时间几天吧笃定地设计了完整的界面流程与数据模型。
但是。
在沉淀期时反复思考时,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浮现:
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必然需要更复杂或是更抽象的预订/交易流程,而在线下服务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更是指数级增长,这些都势必对工具在C端的核心体验及在对B端的服务质量上造成巨大障碍。而这些障碍,必须要投入相当大的资源才有可能改善。
连接路径:果断 or 温和
通常当我们涉足一个已经成熟的市场时,你有两种选择:直接颠覆或循序渐进。
当然是颠覆!“技术神”在告诉我。但我发现很难这样做,或者说是在目前这个什么都没有的阶段这样去做。所为颠覆,究极一点就是直接建立服务中端点(服务提供者)与另一端点(旅行者)的连接,正如携程之于酒店行业,美团之于餐饮行业。但是具体到旅行服务行业(特别是体验服务)来讲,它于酒店、餐饮行业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更加(似乎不可解决)的非标、分散、不稳定,这导致它们极难被中心化,从而给线下众多旅行团、二销服务留下了很大的生存空间。OTA巨头目前仍在依赖线下打包方来整合这些资源。
作为初创公司,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则更直接:利益冲突。目的地旅游市场的圈子很小,可能这家旅行社的老板就是那个演艺场所老板的老公(某连锁酒店老总)的小舅子。颠覆就意味着直接冲击现有线下利益链条,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对于我们主要通过线下B端获客的这个项目是极大的。
相反我开始更多开始考虑循序渐进的路径。
循序渐进则指的是依附于现有利益链去做优化。这样会更容易被从业者接受,更可以借力于现有链条完成自己的早期资源积累。坏处嘛,可以想象一下别人开始研究电灯而你还在研究更耐久的煤油灯。
产品形态:情调 or 直白
在面向C端时,考虑到线下客源的场景及数量,我们需要更贴合场景的更高转化率的产品设计。一开始的设计理念很简单:以客源方的角度向C端推荐服务。但是对于客源方的内容产出动力及质量深表担心,于是又考虑更直接的展示服务。但是作为一名有人文情怀的Geek,怎么样也说服不了自己做一个干巴巴的与场景没有互动的产品。于是尝试过类似于AppStore推荐那样的话题/故事推荐捎带服务的形式,更显“人气”的旅行微博形式,但都因为运营问题陷入犹豫中。或许后期这些都不是问题吧。
这一段讲得最少,但却是真正耗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可能是习惯性的从产品设计入手去体现项目方向与概念吧。或许这样不好,警惕。
所以
以上,经过一堆“胡思乱想”制造了很多很多思维垃圾,在废纸篓快要填满的时候,或许我已经到达了说服自己的临界点。
不要误会,虽然我很难说服自己,但却极易被别人说服(或者是去理解?)。所以,不要吝惜留下只言片语,毕竟创业路孤独,有人聊聊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