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精进》读书笔记

2017-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朵朵西里
Day 2 行动准则

01  思考与讨论

“选择”与“行动”

1.你最近面临的一个选择困境是什么,你有哪些解决它的方法选项?

2.你有被“拖延症”困扰的经历,或者成功克服“拖延症”的经验吗?

3.你认为思考与行动哪个应该在前面?你之前是怎么做的?


02  发现更多可能

人的一生:有高潮和低谷、左冲右突、思前想后、思维惯性等

由于人远比想象中更依赖成见,我们很可能在思考时为自己设下了许多隐含假设,自己先吓倒了自己,四种假设:

1.赛道假设:认为人生是一场竞赛,非胜即败。久而久之,就容易陷入对失败的恐惧,不敢大步前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典型的赛道假设。(给自己的人生设了线,框住了思维,这样有很多弊端。)

2.低关联假设:轻视人生经历之间的关联,不做看不到即时收益的事情。有些事情一时看起来没有意义,不代表永远都没有用。

3.僵固型心智(fixedmindset):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眼光僵化,认为天赋和能力已经固定,再怎么努力也没用,遇到挫折轻易放弃;

4.零和博弈:认为一方有所得,另一方必然有损失,很少设想双赢的局面,总是想方设法地从别人那里夺取利益。只能说万事皆有可能。

(回想一下曾经经历的困局,是否隐藏着这些因素的影响?)

以下有一些相对的新思路,供参考:

1.目标悬置:压力过大缓一缓,停一停,做做其他事(有意义的事,界定根据每个人需求)。过段时间再重新回到原先的目标,感受会有所不同证明这段时间有帮助,但是不是这段时间都葛优躺。

2.能力嫁接:将世界万物通过共同性,关联性,将其组合思考,组合运用。那将是全新的世界,切记打破“隔行如隔山”的固化思维。

3.特性改造:工作久了都会烦躁,累了整理下房间,丢点不需要的东西出去,重新分配下时间,运用新工具,积极影响上级等(也许会带来有趣的化学作用)。

对于爱好,则可以尝试把“消费型爱好”改造为“生产型爱好”,喜欢设计可以做些优质设计模板分享到相应社群,喜欢电影可以写短剧剧本等。这些过程也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打开这段空间不一样空间的大门。

总结:为了破除隐含假设的种种影响,我们可以大胆地重新定义时间,转换跑道再重新出发;也可以积极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力也许是可以转移的;同时,可以把工作改造得更有趣,也可以把爱好当成事业来进行,关键是,永远不要放弃寻找新的可能。


03  怎样选择

1)选择太多怎么办?

如何在众多选项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呢?一个最基本的方法是“精细化思考”,即选择合适的工具,对不同选项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尽量用“最优原则”取代固有的“满意原则”。

从横向纵向多维度因素中做分析。

2)校正选择

一个选择也许会改变人生的轨迹,但是不是一次选错、或者选得不够合适就得一条道走到黑呢?这倒也不一定。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好的坏的变化,但无论如何,改变是我们活着的证明,我们何不主动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创造几个转弯的机会呢。(思考与讨论:如果你现在从牛津大学文学系博士毕业,会不会和她一样有勇气在一个陌生的领域从头再来?)

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事实:人生是会走弯路的,付出代价后重新选择,再次出发上路,这才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可以开始做出一些建设性的改变,通过清醒的思考不断校正我们的选择。(思考与讨论:能力嫁接”吗?这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校正方式。)

04  即刻行动

“现在”才是行动的最关键点。

- 个人MVP法

一种流行的互联网创业法——“精益创业”中的关键概念“最小化可行产品”,指的是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尽快地把最小化可行产品推向市场,再根据用户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快速抢占市场也是必要的)

怎样把这个概念运用到个人发展中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产品”指的是结果而非过程;是对材料结构性的整合,而非简单粗暴的堆积;是要能被他人检验的东西;是能创造正向价值的;而且,产品也是一种媒介。因此,阅读一本书不是产品,一篇深入思考后写出的读书心得才是产品;在一间公司工作不是产品,但工作经验和总结报告是产品。个人MVP”法就是我们可以从自己在做的事情中找出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把它推向其他人,得到反馈后再不断修正的方法。

在构建个人MVP:

1.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很难“完全准备好”。在做产品时我们会发现,总有问题还未顾及,总有能力尚有欠缺。但只有当你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产品,你的思路才会更加清晰。

2.需要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测量和学习环节),积极接受其他人的反馈。

3.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关键),勇于自我修正。为了让产品迭代或者进步,就得不断重新审视,不断打磨,甚至还需要推倒重来。比如一篇自己撰写的文章或报告,看来看去也不舍得删去任何一部分,这是人对自己付出的努力,也就是“沉没成本”的留恋,即便这些努力可能对将来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互联网产品要持续迭代,个人也是如此,为了重新构建出更完善的自己,需要拿出改革的勇气。


05  分解任务

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时,一般会产生“转换消耗”,为了避免转换消耗,我们要学习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要找到中断点,首先要分析任务进程,把至关重要、最棘手的部分,即“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和“可容忍中断”的部分分开,用相对完整、不受干扰的时间去做无法容忍中断的工作。(对整块时间的利用和零散时间的利用之前的区别)

当我们要对一项任务进行分解时,也可以按照工作涉及的不同认知复杂度来进行分段操作。--“图层工作法”。

06  三行而后思

日本的小野二郎有“寿司之神”的美誉,小野二郎说,做寿司除了要学会自我思考,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练习,不断磨练技术。(“隐性知识”,既包括技能、技巧、经验,也包括人的情感、信念、价值观。)

复盘和反思是我们成长的关键。

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以下这个清单问自己问题:

1)信息和工具

在做这件事时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和工具? 其中哪些是最关键的?信息从何而来,哪些信息源是可信的?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和新工具,可以怎么得到?现有工具应该如何改进?

2)预期和结果

在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做过预期?预期和结果是否相符?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今后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

在描述和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时我用了哪些指标? 这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结果又该如何改进?

3)阻碍和优势

事件的进度是否合适?哪些阻碍或优势导致了进度变慢或变快?

其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我是如何应对的,效果怎样?以后还会碰到这些障碍吗,怎么解决?其中最大的优势又是什么?有什么优势我还没发挥出来?事件过后我获得了哪些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向他人学习什么?

4)缺憾和意义

做事的时候我的情绪如何?是否影响到了结果,有没有及时调整?

这件事有哪些遗憾?我暴露了哪些必须改正的缺点?

这件事对我来说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有何影响?事先有想到这些意义吗?关于这件事,他人对我的评价是什么?

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1.及时反思,还原事件真实细节,可用纸笔完成;

2.思考事件的“反应链”,即它的开始、发展、转折和结束,它背后的动因、阻力和关键节点;

3.关注发生的意外事件,思考自己是否存在偏见,克服思维惰性。

07  今日总结

关键词:隐含假设,目标悬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校正选择,个人MVP,图层工作法,反思

要点:

1.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客观的现实困难,还有我们的思维惯性,赛道假设、低关联假设、僵固型心智、零和博弈是常见的四种隐含假设。

2.我们可以使用目标悬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等新的思维框架来重新思考自己的境况,发现人生更多的可能。

3.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要了解自己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不畏惧做出改变。

4.勇于构建自己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自我防卫”的心态,和对“沉没成本”的固执。

5.要顺利地进行多线程工作,就要区分可以中断和不能中断的工作,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用自己的核心思考区间去完成一段完整的思考和行动。

6.有时候,我们可以边做边学,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经验和智慧,即“三行而后思” 。

思考与实践:

设计一个你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构建个人MVP;思考它的核心部分是什么,用一段不会被打扰的时间完成它;试着在过程中使用图层工作法;在线上或线下发布产品,邀请朋友做出反馈,收集意见,列出其中3~5条最有启发的建议;按照反思的程序重新思考,进行修正,时间允许的话反复进行几次上述过程,总结经验,写出一份产品报告。

“25瓣玫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