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定投第78天:证券天然不是token,但token天然是证
【码币日记 2月27日】
浮盈-2.78%,BTC又开始发飙了~
接上午聊的这个话题:证券天然不是Token,但Token天然是证券
推荐一篇文章,是看到易理华在"杰克船长"的小密圈里分享的,我觉得写的很不错:
https://mp.weixin.qq.com/s/mf0wyVlNZrOplx2-H6nW8w
区块链上的Token,或者说"币",是组成区块链世界的基石之一。
先说它的中文名字,有很多人争论,有人觉得叫代币,有人觉得叫通证。我的个人观点是:不争论,没意义!
经历过上一次web2.0的时代,当时大家对blog的名字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叫『博客』,有人说叫『网址』,现在看来,有差别吗?有意义吗?所以,我把Token直接叫『币』就好。
币(Token)的本质是啥?这个目前比较共识,它是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
请注意,大家去搜索一下百科:权益证明——那不就是证券的定义嘛!!
所以,斗胆改一句马克思老人家的经典: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证券天然不是Token,但Token天然是证券!
现在业内为了避免监管,搞出来所谓的"Security Token(证券币)"和"Utility Token(实用币)"的分类,大家倾向于把自己币定位成『实用币』,其实是为了避开SEC(证监会)的监管而已,但Token本身的证券属性并不会消失。大家投资币的动机就是为了增值,而币本身除了承载交易媒介的责任,还同时具备价值储存的功能。
再次推荐两篇blog(英文,之前推荐过),作者是Multicoin Capital的Kyle Samani
https://multicoin.capital/2017/12/08/understanding-token-velocity/?from=groupmessage
https://multicoin.capital/2018/02/13/new-models-utility-tokens/?from=groupmessage
第一篇作者提到了关于Utility Token(实用币)的增值问题。
首先理解基础是费雪交换方程式 MV = PQ
M, 为一经济体中,名目上货币供给的平均总量;
V, 为货币流通速度;
P, 为物价水准;
Q, 为对新产出货物与劳务之实质支出的一项指标。
在前面赵大伟那篇文章里提到的公式:价值V = GMV/交易频次X ,其实本质也是在费雪方程的基础上演绎。
在Kyle的文章中,也提到了跟大伟非常接近的公式:
Average Network Value = Total Transaction Volume / Velocity
Kyle提出了一个论证,即一个Utility Token(实用币),只承担中间交易(无人持有)的假设下,是无法增值的。
比如有人用区块链去做演出票的项目,人们花美金买演出票,那么价值要么储存在美金里,要么在演出票中,而Token如果只是承担中间交易的话,哪怕项目GMV越来越大,币的流通速度会成比例增加,而币价值不会增加。
但这里有个假设是:没有人愿意持有这个币(很像是鸡跟蛋的问题)
所以Kyle也给出了设计Utility Token(实用币)增值的方法:
(小码哥的翻译可能不准确,贴上原文,帮助大家理解)
1. Introduce a profit-share (or buy-and-burn) mechanism
加入一个回购-销毁(燃烧)机制,比如币安的BNB(小码哥举的例子)
2. Build staking functions into the protocol that lock up the asset
在协议中加入代币锁定机制,比如FunFair
3. Balanced burn-and-mint mechanics
不是直接交易,而是消费者直接以商家的名义,销毁这些币
比如Factom https://www.factom.com/
4. Gamification to encourage holding
设计一种游戏机制,鼓励持有
5. Become a store of value
成为有储备价值功能的币,小码哥其实不同意这个,因为我认为Token(币)天然具备储值功能(只要不是故意阉割)
抛砖引玉,感谢易理华先生的推荐!
比特币定投第78天:证券天然不是token,但token天然是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