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倾听他人吗

2022-06-19  本文已影响0人  智慧小姐

《非暴力沟通》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当一个人能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倾听他人,体会他人,就会觉察到他人的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时候如果能积极时宜的给予反馈,一场谈话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在我们正常生活中,能如此用全心身投入的倾听他人,是需要不断的刻意练习的。

作者卢森堡博士列举了部分我们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倾听和反馈方式: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

确实,我们在倾听不够投入时,就容易忽视他人的真实需求,让一场谈话难以延续。

在倾听他人时,我们可以带着这样三个问题进行倾听:

1. “你说的是什么事?”

2. “你现在心情怎么样?”

“为什么你会有那样的感觉?”

3. “你希望我怎么做?”

卢森堡博士还特别分享了咱中国的一位求助者的故事:

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先生在过去常常从父亲的话中听到责骂和攻击。为此,他很害怕去见父亲,每隔几个月才硬着头皮去一次。

为了改善与父亲的关系,学习非暴力沟通,后来听到父亲的责骂时,他会努力静下来体会父亲的感受和需要。

因此,父子关系变得亲密了。

可是,他从没有说出他所意识到的父亲的感受。

他解释说,“在我们的文化中,直接谈论一个人的感受是很少见的。重要的是,我已经不再把他的话看作是对我的攻击,而注意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

可不是吗,在咱中国的文化里,与一个关系不太亲密的他人直接表达感受确实有些难以接受。

就像我们对于那些不太能接纳的人,突然的去与他们共情,也是有难度的。

但只要刻意练习,最终还是可以做到。

就像卢森堡博士提出的,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评、攻击、辱骂或嘲讽就会消失。

刻意练习多了,我们就能体会到一个简单的事实: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

我们可以这么做:

把所谓的批评和指责看作是来自他人的礼物——为处于痛苦中的人提供服务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到这种幸福。

所有的倾听中,当自己处于对于痛苦中时,是难以倾听他人的。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么做:

(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大声地提出请求;

(3)换一个环境。(在对方处于激烈的情绪时)

学习没有用,是因为学了之后没有去运用。最近的学习,我常常尝试着运用,相信熟能生巧。

早上,哥哥睡醒时,我在厨房做菜,妹妹在餐桌吃玉米。

哥哥发现只有自己一人在房间,焦急的大喊:

“妈妈,妈妈”(哥哥不太习惯一个人单独呆在一个房间)

我在厨房,完全没听见。

爷爷去了房间,不知聊了啥,惹怒了哥哥。

哥哥开启大嗓门儿模式:

“你走开……你走开……”

“妈妈,你进来呀……妈妈,你进来呀……你在哪儿……”

……

在餐厅的妹妹向我传递了来自哥哥的请求。

我闻声放下手中正在洗切的土豆,第一时间去了房间。

爷爷一清早惹怒刚刚睁开眼,睡眼惺忪的哥哥,已不是一次两次了,每周五天,至少三天的清早要惹怒这兄妹俩中的一个,然后当“逃兵”,留下这“乱摊”让我收拾。

平时工作日,时间紧张,只能“治根不治本”,匆匆安抚下哥哥妹妹。

为此事,也曾与爷爷沟通过,也许是沟通方式的原因,事情没有丝毫的改变。

有了平日学习的积累,加上今日周末,我有足够的时间与哥哥“磨合”,内心真的把“此刻”当做了哥哥给予的“提供服务”的一次机会。

一进房间,果不其然,哥哥脸颊滚着泪珠,双眼红红的,眼眶里还溢满了眼泪,眼睛里透露出又凶又恨还很委屈的眼光。

一时间我还真不知说点啥好,我静静的走近哥哥身边,目光未曾离开他的眼睛,表情很平静。

就这样注视了几秒,我递给他抽纸,示意他擦下眼泪。

然后坐在了床旁边。

“我看到你有些难受,可以告诉妈妈,是什么事情让你这么难过吗?”

哥哥第一反应是从嘴里吐出一个字:

“不。”坚硬而有力的吐出的。

“是和爷爷聊的不开心?”

“不。”

“是妈妈没有在你喊我的第一时间进房间?”

“不。”这次明显声音柔了很多。

“妈妈刚刚在厨房给你们做你们最喜欢的土豆丝,我想着等你醒了,喝点绿豆粥,吃点土豆丝,吃点玉米,你们一定很开心……”

“妈妈没有听到你在喊我……”

我发现当我说明了哥哥喊我时,我当时手头在忙的事情时,哥哥平静了很多,溢满眼眶的泪水也不见了。

这前后也不到10分钟的时间,或许是我的平静,影响着哥哥吧!貌似比平时沟通得顺畅了更多。

其实,我知道,哥哥想在睁开眼第一时间看到我,而事实是没有看到。

这种感觉对于刚刚睡醒的大人来说,也是不好受的,那种一觉醒来诚惶诚恐的感受,对于一个六岁的小孩,确实难受啊。

第一时间大声的喊,闻声而来的却不是妈妈。而爷爷每每这时冲进房间,开口就是“你是大孩子,难道你害怕吗?我们都不害怕哟……”或是“怎么啦,你做噩梦了吗?”或是“一大清早可不能大喊大叫……你的情绪怪兽又来了吗……”等等。

让原本有点情绪的哥哥,瞬间爆发了。

为此,曾经多次与爷爷沟通。

但是,共情对于爷爷来说,完全理解不了。

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每天清晨,我是尽可能的不让爷爷插手两娃的事情。

可两娃每天上幼儿园都是爷爷送和接,不让参与也是不可能。

记得曾经多次在出门时惹怒了娃,而我不得不临时请假一小时来对付。

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与哥哥好好的聊一聊。

在哥哥平静下来后,征得哥哥同意,愿意换衣服起床了。

我一边协助哥哥穿好衣服,一边与哥哥聊开了。

告诉了哥哥在清早妈妈有好多事情要做。给他们手洗衣服,准备白天幼儿园更换的衣服,还整理他们的书包,负责兄妹俩洗涑,妹妹还要扎辫子……然后妈妈还得按时去上班。

如果他们哭闹闹别扭,妈妈不仅吃不到早餐,上班还会迟到……

希望哥哥以后在清早,如果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好比:

妈妈,我醒来一个人在房间我害怕,你快进来,陪我穿衣服;

爷爷,在我睁开眼时,不要催我快点起床,你可以帮我穿衣服……

“看热闹”的妹妹也适时的插话了:

“嗯嗯,我就是,我需要什么我都会告诉妈妈,是不是呀,妈妈。”

……

确实,妹妹在沟通上特别的省心。

今天的沟通,哥哥边听边若有所思,我相信哥哥已经听进了。我很开心。

我相信以后这样的“特殊事件”会逐渐减少。

生活不易,加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