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往昔,死亡的意义
又是新的一周,以网课作为开端。
第一节课上语文,虽说不至于索然无味,但毕竟刚过完周末,难免有些不在状态。
这节课学的新课《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在作者介绍中,PPT还引用了宗璞的另一篇文章《哭小弟》片段:
1982年10月28日上午七时,他去了。
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已经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
看到这儿,我尽心念一动,已快被遗忘到角落里的记忆又飘进了我的脑海。
小时候,我和奶奶最亲。每次短暂的离别,我和奶奶总是都哭得不能自已。我不知道下一次见面会是什么时候,总之是不会很快。
对那时的我而言,最大的阻碍不是生与死的差异,而是此与彼的距离。
后来奶奶被查出得了绝症,那年我五岁。爸爸妈妈抛下手中的工作,回家呆了好一阵。
那段时间我甚至很高兴,因为那大概是我记事以来与奶奶在一起最久的一段时间。
只是奶奶为什么看起来恹恹的,也没那么爱笑了,很多时候都躺在床上,不会再带我四处闲逛,买各种小玩意儿。
这些对当时的我来说,都是解不开的谜题。
奶奶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我还坐在床上与奶奶嬉闹。奶奶似乎有些无奈,我还清楚地记得,爸爸将我抱起。他说:“奶奶病了,需要休息。”
第二天早上,大家都起的很早,哭声一片。忘了是爷爷还是爸爸,起的最早。看到奶奶躺在她的床上,睡得安详,永远都不会醒来了。
奶奶去世了。
葬礼上,每个人都在哭,沉重的,悲伤的。
我想我大概也应该哭一下,然而眼睛干干的,没有泪。
我似乎有些漠然。
那时的我还不能理解“死亡”一词的沉重,似乎下一次来时,奶奶还会笑着,在门口看着我一步步的走向她。
记忆中,爸爸妈妈对我说,因为太多次离别,把我对奶奶的泪都流干了,生死离别之际,反而没有了泪水。
现在我想,或许那时的我还不能理解“永别”,只知道相聚与分离。
我曾以为,即便没有永远的相聚,也不会有永远的分离。
然后,我渐渐长大。我想,我终于明白了死亡的意义。
死亡,意味着永远的分别,意味着灵魂的消失,意味着曾经与他(她)的记忆都不再鲜活,意味着只剩下回忆。
死亡,意味着他还是他,却又不是他,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
然而许多的记忆也已淡忘,只有奶奶微笑的脸,和亲人的泪,依旧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