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 曾经那些凑更的文字
000缘起
已经日更600多天了,不打算断掉。但照现在每天1000多字,也肯定不是长久之计。马上开学了,要想一个两全之策,既能保证日更,又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既要对得起读者(虽然可能没有读者,但万一有了呢,也不能辜负),也要对得起自己(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想来想去,就写生活吧,写生活的碎片,思想的碎片,读书的碎片,至少三百字,多了不限。每天从生活、思想、读书中抽出三百字来,应该可以保证的。
起个什么名字呢?随想录?不行,巴金的《随想录》那么有名,读者(万一有)一看还以为我抄袭呢。浮想录?在百度里一查,也有人写了,还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碎片集?一百度,简书里就有。
继续搜索枯肠。
又是想来想去。不如直接点,就干脆就叫《凑更集》吧!直奔主题,也能提醒万一存在的读者直接忽略,不耽误人家宝贵的阅读时间。
把“凑更集”输入百度,完全没有相关记录,忽然对这个名字很满意,很有点想去注册一下商标的冲动。好,就是它了!
是为记。
001关于“洋”
读《庄子·秋水》,河伯来到北海,“望洋向若而叹”,成语“望洋兴叹”就出自此处,是“望洋向若而叹”的省略形式。其中“望洋”一词特别容易误解为“看着海洋”的意思,其实“望洋”是仰望或向远处看的意思。
把成语“望洋兴叹”理解为“一边望着海洋一边感叹”,其实意思全对。但“望洋”不能理解为“望着海洋”,这个词在古书中不算一个太偏僻的词,它不能拆开来解释,查《辞海》,望洋,在古书中有“望羊”﹑“望佯”﹑“望阳”等写法,意为仰视貌、远视貌。
在《庄子·秋水》中,河伯望的不是海洋,而是海洋之神——北海若。
在汉语中,“洋”是比“海”更大的水域,比“海”小一点的水域称为“湖”。为什么比海更大的水称为“洋”?有一种说法是:古人站在海边,每天早晚白色的海浪由远而近的袭来,远看就像排成一线吃草的羊群,为了和真正的羊区别开,就在“羊”字的左边加上三点水,来表示远处的海水。
我们今天称外国人为洋人,那是因为这些人最后都是从“洋”里取道来到中国。有西洋、东洋、南洋、北洋之说,后来,“洋”字又引申为“时髦”之意。我们小时候的很多物品,都是“姓洋”的:洋车子、洋火、洋烟、洋油、洋灰、洋钉、洋钱、洋财等等等等,不知现在的年青人是不是都能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
我国东边从北到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这些海之外就是太平洋。太平洋一词的英文是Pacific Ocean,据说来源于葡萄牙的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麦哲伦率领船队在1519年10月—1522年9月,历时1082天,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出发时近三百人的队伍,最后回到西班牙时只有十八人,但这十八个人里面没有麦哲伦,他在菲律宾中部的麦克坦岛和土著发生冲突,在作战被杀死。
麦哲伦船队在南美洲南部通过波涛汹涌的麦哲伦海峡后进入了一个新大洋,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天中,直到到达菲律宾群岛,都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洋面风平浪静、天气晴朗,麦哲伦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就给这一片巨大的水域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
002最短的经书
读《遵生八笺》卷一《清修妙论笺上》,有一则对人颇有启发,记之如下:
太一真人说,我有三部经书,这三部经书加起来一共只有六个字。别看只有六个字,学习儒学的人经常读诵就可以成为圣人,修道之人经常读诵就可以成为仙人,学佛之人经常读诵就可以成佛。这三部经、六个字的功能非常大,但是一定要从内心体认并发自内心的奉行,才能见效。
第一部“经”一个字:忍;
第二部“经”两个字:方便;
第三部“经”三个字:依本分。
诸位如果想要找这三部经书,它的不在儒家经典,也不在道家宝藏,更不在佛家三藏,它只存在于你的心中。
附原文:
太一真人曰:予有经三部,共只六字,儒者诵之成圣,道士诵之成仙,和尚诵之成佛,而功德甚大,但要体认奉行。一字经曰“忍”,二字经曰“方便”,三字经曰“依本分”是也。三经不在大藏,只在灵台。
003关于秀才
一直以为“秀才”这个词是有了科举考试之后才有的,没有想到这个词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后来科举考试只不过是用了这个沿袭很久的词而已。
秀才,最早的含义就是优异之才。秀的本意是草木开花,花朵一般都在草木的最高端,“秀”就引申出一个“高出、超出”的义项,秀才的“秀”就应该是“超出一般”的意思,所以秀才意思就是优异之士。
有一个俗语叫“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这个“秀”也是“高出、超出”的意思。一片树林中,那长的最高的,一定是受风最大的,也最有可能最风吹倒。
在汉代,人才的选择形式是荐举制,一个人是否值得被推荐,当时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个就是才,一个就是孝,当时分别称为秀才、孝廉。汉时的民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从这个民谣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荐举制是存在很大的弊端的:推荐的优秀人才,连书都没有读过;推荐的孝顺父母的人,老父亲却单独地住在另外的地方。看来,历朝历代,这种腐败之事都在所难免。
因为避讳,“秀才”一词在东汉被改称为茂才,因为东汉的光武帝叫刘秀。
明清两代,秀才指称通过最低一级科举考试以后,能够在府学、县学读书的人。再泛化一点,秀才就指一般的未做官的读书人。读书之人一般都不善于经商赚钱,如果不做官的话,那就只能守着清贫,所以有了“穷秀才”这一说法,而从没有听过有“富秀才”之说。
俗语有“秀才人情纸半”的说法,不是说秀才吝啬,而是说秀才的穷,遇到人情往来的时候,秀才穷到没有钱买礼物,就只好裁半张纸,写点祝福的话送过去。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就有这样的话:“小生特谒长老,奈路途奔驰,无以相馈,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
004抹
早晨起床后,看到淡蓝天空中的微云,想到一个词:抹。
让我联想的抹字的云1在所有的量词中,我以为,“一抹微云”中的“抹”是最有生命力的。怪不得有很多人以“一抹微云”为网名,纳兰性德词中也有“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的句子。
抹,作为量词,是由动词“抹”转化而来。苏轼写西湖的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轼的这句诗中,“抹”字并不精彩不突出。苏门四学士之一著名词人秦少游的词《满庭芳》中的开头两句:山抹微云,天连衰草。这里的就既精彩又突出了,这八个字,因为了有一个“抹”而生机顿开。
淡妆浓抹之“抹”字不需要想像,山抹微云之“抹”却非无想像不得也。那“微云”也并不是山“抹”到天空中去的,但却并不给人突兀无理之感。读着这四个字,你的脑海中自然会有一幅画片:山峰之上,蓝天之下,那淡淡的、轻轻的、薄薄的云,或一缕,或几缕,因一个“抹”字而生动活泼地游移在你的心中。
让我联想的抹字的云2是谁给天空“抹”了几缕微云,并不需要知道。当这一“抹”的动作结束之后,它留下的痕迹便是量词“抹”的来源。当你给那淡淡的、轻轻的、薄薄的云加上一个量词“抹”,而不是用“丝”用“缕”用“片”时,那云就“活”了起来,一个“抹”字会唤起你无尽的想像力,这就是文字的魔力。
下面一些“抹”会唤起你怎样的联想?
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一抹浓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
暮归稚子迎我笑,遥指一抹西村烟。
一抹晚天霞,微红透碧纱。
溪上青山三百迭,快马轻衫来一抹。
半篙新涨满帆风,两岸千山一抹中。
最近有一首流行歌曲叫《一抹离愁》,一抹离愁,是怎样的离愁?
让我联想的抹字的云1005文字之美
读屈原的《九歌·山鬼》,发现其中一句诗的“异样之美”。
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诗句的大意是说在山间采摘灵芝草,但见山石磊磊,藤葛蔓蔓。
我所发现的异样之美是“石磊磊兮葛蔓蔓”这句诗的视觉上的美。
石磊磊,三个字七个“石”字,放在一起,一眼望去,确是山石满目,崎岖崚嶒;葛蔓蔓,三个字,上半部分都是一样的,三个草字头并列,感觉上怎能不牵牵扯扯,连绵不断呢?
和这句有相似之美的还有一句:风飒飒兮木萧萧。
风飒飒,三个字三个“风”,一眼看去,似能感觉到凉风扑面而来,飒飒有声。
汉字真是神奇!想起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对“雨”字的感觉: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凝视着“雨”字,似乎真的可以听到那雨滴落下的声音,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006漱石枕流
有一个成语:漱石枕流。用石头来漱口,把流水当枕头,意指隐居生活。
完全不合逻辑。
又想到另一个成语:自圆其说。
“漱石枕流”就是一个人“自圆其说”的结果,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排调》,一本很有趣的书。
当时的山西太原,有两个人,一个叫孙楚,字子荆,一个叫王济,字武子。这两个人都是才学超群,语言超拔,既互相推崇,又有时互相不服气,见面时经常斗嘴掐架。
据说孙楚年青的时候想要隐居,就想对王济说自己打算到山里去居住,枕石漱流,就是以山石为枕,以流水漱口。没想到不知是哪根神经搭错了,说成了“漱石枕流”。王济一听就笑了,看着孙楚,反问道:流水可以当枕头吗?石头可以漱口吗?
孙楚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口误”,就开始“胡说八道”了,他说:我之所以要以流水当枕头,是想要清洗耳朵;之所以要用石头来漱口,是想要磨砺牙齿。
孙楚的这一“自圆其说”,倒也还是别有情致的,挑不出多大毛病。王济听了,也明白再穷追下去也没意思了。
于是就有了成语:漱石枕流。
人世间很多事情就如同这个成语。
日本近代有一个著名的大作家,叫夏目漱石。这个人本名叫夏目金之助,漱石是他的笔名,这个笔名就来自“漱石枕流”这个成语。他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是《我是猫》,以他的这个笔名推断,这个人似乎是有着隐逸情怀的。
附《世说新语·排调》原文: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007谁的家乡更美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这句俗语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山水人物的眷恋和赞美。大概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故乡是“穷山恶水,泼妇刁民”的,每个人都会用自己最美的言词来形容自己故乡的山山水水。
上一篇《凑更集·漱石枕流》谈到了王济和孙楚这两个人,今天继续来说说他们的“斗嘴”的故事。
这两个人都是太原人,但孙楚是太原中都人,也就是今天山西平遥古城那地方的。王济呢,是太原晋阳人,相当于今天太原市的晋源区。这两个地方相距有100多公里。有一次,这两人又碰到一起,说起自己家乡的土地人物之美,各不相让,都觉得自己家乡的风物更胜一筹。
这一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这里所记载的都是在各种具体的语境中,所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简洁巧妙,或哲理深远,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妙,或机警多锋,或气势磅礴,皆耐人寻味。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盛行,大概那个时候的人的口才都是一流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王济和孙楚如何形容自己的家乡的风物之美。
王济说:“(我的家乡)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
孙楚说:“(我的家乡)其山嶵zuì巍以嵯cuó峨,其水浃渫jiā xiè而扬波,其人磊呵而英多。”
王济用简短的句式平实的字句形容了家乡的山水人物;孙楚用华丽的辞藻整齐而又顿挫的语句描写了家乡的人物山水。
各位,如果你是评委,依据这二人的表述,你会觉得谁的家乡更美呢?
008洗心
身体脏了累了,洗一下,谓之洗澡;心灵脏了累了,也要洗一下,谓之洗心。
脏累身体的,是灰尘污垢;脏累心灵的,是纷纷欲念。
洗澡,是为了去除身体的污垢灰尘;洗心,是为了去除精神的欲念纷纷。
除身体之污垢易;去心灵之污垢难。
洗澡是形而下的;洗心是形而上的。
洗澡之法,清水一瓢即可,彻底点的加上肥皂一块;洗心之法却没有这么简单了。
中国古时有所谓“洗心糖”。据唐五代时一部记录异闻轶事的《云仙杂记》记载:“茅地经冬,烧去枝梗,至春,取土中余根白如玉者,捣汁煎之至甘,可为洗心糖。”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用茅草根熬制的一种糖。书上说“煎之至甘”,细想起来,更多的应该是苦吧。一甘一苦,相伴而生相依而存。
世人多喜吃糖,甜润心间;喜欢吃苦瓜的人,苦亦是甜。
中国又有一部书被称为《洗心经》。就是人人都知但懂者甚少的《易经》。《易经·系辞》中有这样一句话: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圣人以此洗心。这里的“此”指蓍草卜卦,古人把“卦”的结果看成是天意,天意难测,天意即是道。所以,圣人用来“洗心”的,还是“道”吧,孔子的、老子的,还有后来从印度传到中国被本土化了的“佛”,只要你信,都可以洗心。
洗心,就是放下欲念,去除贪心,让内里清净。
人,不能只清净身体。
古人云:
斋戒沐浴,此外清净也;息心玄妙,此内清净也。
009最需要帮助的
最近追看热播电视剧《扫黑风暴》,剧中高明远和他的养女郑毅红的一段对话很是深刻。
郑毅红是高明远从孤独院收养的。收养的时候是8岁,在孤儿院那多么的孩子中,高明远之所以选择郑毅红,是因为郑毅红的善良。高明远在孤儿院看到只有8岁的郑毅红自己忍着饿,却把一碗鸡丝面让给了别的孩子。高明远看到后,就决定收养这个孩子。
高明远不是被善良感动了,他是觉得善良可以利用。
长大后的郑毅红没有让高明远失望,能力强,最主要的是对高明远的“忠诚”,因为她的善良。但郑毅红在帮着高明远做坏事的时候,因为本身的善良,内心也肯定有怀疑斗争的,但这些怀疑斗争都敌不过十几年的养育之恩。郑毅红肯定明白自己走的是一条不归路,但选择服从命运。
郑毅红问高明远,是不是因为做了太多的亏心事,才决定领养自己,希望借此减少一些罪过呢?
高明远也很坦诚,不但承认了这点,还说出了一句有哲理高度的话:
有很多那些做善事的人,其实他们的目的不完全是那些所谓需要帮助的,因为最需要帮助的,是他们自己。
做过坏事的人做善事,最终是为了帮助自己;没有做过坏事的人做善事,为什么呢?为利?不是,因为他们不缺钱了。为名?这个可能,钱不缺了,再用钱买点“名”。
有没有为了善良做善事的呢?我觉得是有的,世界因为这些人而更温暖。
人都是自私的,这无可厚非。但人应该守住一个底线:不能损人利己。
010不一样的教师节
今年是度过的第25个教师节了。
由于役情的原因,学生还没到校,但下周就要开始上网课了。今天教师节,学院请全体老师到校开会。
院长致辞说:首先祝我们所有的老师们节日快乐,向你们致敬!(老师们鼓掌,有所期待地……)
院长把老师们的“掌声”收下,没有注意到“期待”。然后话锋一转,说:下周我们就要开工了,今天把大家叫来,是共同讨论一下网课的上法。然后又感叹说: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不轻松啊。(老师们静默了片刻,开始讨论……)
这些,和往年基本上是同一套路,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今年教师节不一样的感受来自简书的理事会。
理事会为了庆祝教师节专门弄了一个“教师节的留言板”,让简书上的老师们说说自己想说的话,也让不是老师的对自己的老师说说想说的话。这真的是一个很贴心暖心的举措。
理事会的教师节留言板1 理事会的教师节留言板2 理事会的教师节留言板3 理事会的教师节留言板4感谢理事会,让我们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温暖的教师节!
011日光之下无新事
其实人生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相通的,无论你做什么,若要做好,虽然拥有一定的天赋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德行、悟性、激情和韧劲,少年时养成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受用终身。
——黄霄翎《译家之言 · 德语口译》
这一段话是某一天在外面上大学的女儿在微信上分享给我的。其中“人生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相通”的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另外一句:日光之下无新事。
“日光之下无新事”这句话出自《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第九节。 对应的英文为: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在这句话之前还有两句: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圣经》中的这一章的主题是:凡事都是虚空(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
“人生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相通的”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
“人生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相通的”的积极性在于,当我们明白了这点之后,我们会有勇气去尝试很多没有做过的事情。正如黄霄翎的那段话指出的,只要我们不是傻子,只要我们在德行、悟性、激情和韧劲几个方面都能够去努力去坚持,我们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的消极性在于让我感觉到世间万事都没有新鲜的,都是曾经发生的,似乎没有再做的必要了。对于《圣经··旧约·传道书》我没有仔细的阅读过,不明确它要表达的真义,这里只是说一说对于“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的一点感想。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你看的是哪一面,决定了你的人生态度;反过来说似乎也可以,你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你会看待事物正反两方面的哪一面。
012孔子的名和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都是有某种关系的,或相反相成或相关相系。如韩愈字退之,即是名与字相反相成,愈,有超过胜过之间,退,正相反也;苏轼字子瞻,即是相关相系,轼,本是古时车前横木,供行车时人立于上观望,正是“瞻”字之意。
那么,孔老先生的“丘”和“仲尼”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原来“尼丘”二字是一个山的名字,在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当年孔子的父亲和母亲一起到尼丘山上的庙中“求子”,归来即怀胎,十月之后孔子诞生。所以给孔子取名为丘,字尼。那个“仲”字其实是后人加上去的,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常说的“伯仲之间”,伯即是老大,仲即是老二,另外老三叫“叔”,老四叫“季”,所谓“伯仲叔季”是也。
孔子在家里排行老二,所以称为“仲尼”,这也是孔子被称为“孔老二”的原因。
那么,孔子的大哥是谁呢?
孔子的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孟皮。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她的正妻给他生了九个女儿而没有一个儿子,一个小妾为叔梁纥生了个儿子,却是个瘸子,就是孟皮,因腿脚有毛病,无法承继家业。所以叔梁纥还是很想要一个儿子。于是又招孔子的母亲颜徵在为妾,生下了孔子。据说孔子的母亲比父亲小四十多岁,系老夫少妻,生出了孔子这样一个绝顶聪明的孩子。
有人或许会有点疑问,孔子姓孔,他的爸爸为什么叫叔梁纥呢?
其实古人对人的称谓规则不是那么统一的,再者最早所谓的“姓”和“氏”老比较复杂,细说起来,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简单一点说,孔子的父亲正儿八经的名字是姓孔名纥字叔梁,不知什么原因,人们不叫他孔纥或孔叔梁,而叫他叔梁纥。
附:《史记》等书中对孔子名字的记载。
《史记孔子世家》说:
祷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
班固在《白虎通羲·姓名》解释道:
“孔子首类丘山,故名为丘。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孔子因为头像丘,也就脑门比较大,像个小山一样,所以才名为丘。但没有说明为什么“字”是“仲尼”。
013古人的名和字
在古代,“名字”一词本来是两个词,名是名,字是字,二者是分开的。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三国中的人物,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张飞,姓张名飞字翼德;赵云,姓赵名云字子龙;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这些名字都取得很有水平,古人的名和字之间都是有着某种关系的,耐人咀嚼寻味。这种有名有字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近现代,比如鲁迅先生就是既有名又有字的。
那么,古人为什么既要有名又要有字呢?名和字有使用上有什么区别?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人生于世,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有个标准。据相关研究,取字的风俗从商朝便开始出现了,到了周朝盛行起来。记载古时礼仪规则的《礼记·檀弓上》有这样的记载:
幼名,冠字。
这句话的意思是:“名”是从出生后就有的,而“字”却到等到了20岁成人的时候才可以有。冠,即是“弱冠”之意,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长大成人了。
又据《仪礼·士冠礼》记载: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这句话是说,行冠礼时起一个“字”,是为了对一个人的“名”表示尊敬。因为已经成年了,可以成家立业,有了成人的尊严,一般人就不能再随便叫他的名字了,于是起一个“字”,给别人好叫。一般自称或者在君主父辈面前,称名;别的一般人就只能称呼“字”。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常自称“亮”,而别人都称他为“孔明先生”。刘备有时也说“备如何如何”,也是称自己的名。
014十年前的遍地阳光
一天,在网上闲逛之时,看到一个名为“红蚂蚱”的微博,里面有很多关于《红楼梦》的细读分析,看了一会,又顺便打开了自己的微博,从2016年开始就没有再写微博了。忽然看到自己在2011年秋天的一篇博文,已是十年前了,但那个下午因为有了这个微博,又清晰地在我的记忆中闪现。
在这篇微博里,记录了当时在读的一本书《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现在已记不清这本书的作者和内容了,能想起来的就是那时候给学生开了一门选修课《红楼梦欣赏》,需要查一些资料,读这本书当是为了查资料的缘故吧。
那个下午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几场酣畅淋漓的乒乓球、一本书、满地秋日的阳光,静静地一段读书时光。
文字是能够保存“时间”的。冯唐立志要用文字打败时间,充满着销烟味,不够和谐。不如和时间“握手言和”吧,努力用文字把“时间”保存下来。用文字保存的“时间”不但不会变质,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悠长而变得更有“韵味”。就像我现在读的这一段十前年的“时间”一样。
十年前的微博015红尘中一二等的富贵风流之地
苏州阊门1 苏州阊门2
马上到国庆了,听说山塘街那要新增一个景点:山塘渡。晚上便沿着护城河,一路散步到山塘街。
山塘街紧邻苏州城阊门。这阊门可不简单,《红楼梦》的第一回开始时就提到这个地方:
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
这一段文字中提到阊门,说阊门这地方“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晚上散步时从阊门下走过,想到《红楼梦》中的这句话,顿觉得此地不凡。
山塘渡016男人和女人,谁更懂诗?
余秋雨先生《雨夜短文》中有一篇文章《谁更懂诗》,用《诗经》中的四首诗来说明男人和女人,哪个更懂诗。
余先生所用来说明问题的四首诗是:《关雎》、《静女》、《子衿》、《氓》。前两首诗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姑且认为是男人作的诗。后两首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姑且认为是女人写的诗。余秋雨先生认为后两首诗更含蓄,更像诗,更有诗的韵味。
四首诗中,余先生最推崇的是《氓》这一首,他说:“女性更懂得诗,在诗经中最雄辩的证明,是那首很长的《氓》。”
在文章的最后,余先生总结道:“诗人未必懂诗。这就像,樵夫未必爱山,船工未必爱河。打开后窗对山而惊、见河而喜的,是另一些人。”
进而又幽默地说:“为此,我要提醒世间为数不少的诗人:写完诗,不要老是关上书房的门独自吟哦。你们家,一定还有真正懂诗的人。”
这篇文章,深得我心。
017过好一生的能力
国庆节第一天,虽是阳光明媚,天空湛蓝,但温度还是达到了32度。
上午在家看书,同在外地读书的女儿聊天时聊到季羡林,她说她在书桌前帖了季羡林的一句话:
在这复杂世界里,我们应该拥有,认真过好这一生的,四种能力:得自在、知孤独、记初心、要豁达。
我想知道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问女儿她说不知道,就是在网上看到的。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没有搜到,搜到的内容都只有这句话,且都没有出处。后来,在腾讯网看到一篇文章《季羡林:过好这一生的四种核心能力》,文后注明:文章来源《季羡林的人生智慧》。
于是搜这本书,搜到好几个版本,其中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季羡林的人生智慧4册套装》的宣传页面上就有关于这句话的内容。
image我觉得季羡林的那句话很可能来自这套书中,于是就把这套书买了下来。等这套书到了,要好好读一读,看看这一句话究竟出自哪篇文章。
018士不可不弘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当初第一次读到《论语》当中的这句话时的心理感受,至今还记得。当时这句话让我震撼的是前半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时觉得,古人(主要是士人)对自己的要求真的是严格,值得我们现代的读书人学习。现代的读书人,又有多少会觉得自己“任重而道远”的呢?现代读书人的眼界和古人相比,相差的不仅仅是一点点。
今天再读这句话,让我震撼的变成后半句了。后半句曾子具体解释了什么是“任重而道远”,曾子说,把“仁”当作自己要肩负的人生使命,这“任”是何其的重啊!重到什么程度呢?重到要用自己一辈子的时间去完成,只要活着,就要去践行“仁”,只有死了才可以停止(死而后已),这就是道远的意义。
原来,曾子是要说,士要用一辈子的时间一辈子的努力去践行“仁”的重任,要想担当得起这样的重任,怎么能不“弘毅”呢?
019终身遵循的一个字
子贡在孔子的门生当中是很突出的一个人,有能力,有经济头脑,书读得也好。在做人方面对自己要求也比较严格。有一天,他问孔子说,老师啊,有没有一个“字”,我们可以一辈子就按照这个字的意思去做就行了呢?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孔老先生肯定也思考了一会,用一种谦虚的语气说,如果要想找这样一个字,我看就应该是“恕”这个字吧!说完,又进一步解释了一下: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这一个字,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多少人看别人的眼光和看自己的眼光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每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能推己及人,人世间的很多事就好办多了。
附:《论语》原文: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020静观万家灯火
夜晚,关上房间的灯,打开窗帘,看窗外的万家灯火,看高架上穿梭不止的车辆。
城市,是忙碌的,亦是充满温情的。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忙忙碌碌的人们,在夜晚,用一个个窗户里的灯火让城市充满温情。
那一扇扇的窗户里,都是一首生活的变奏曲,都有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些窗户和窗户之间,大多是陌生的。但在夜晚,共同亮起的灯光,让这些彼此陌生的窗户同处的一个温度之下。
城市,陌生而温暖。
021李白的潇洒
读蒋勋说唐诗的书,说到李白的潇洒飘逸,李白的自信。这些特点读李白诗的时候都可以清楚的感受到。
读李白的诗,让你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李白一个独身主义者,他好像没有妻子儿子需要牵挂,没有老父老母需要照顾。李白就是一直在名山大川中游览流连,写诗喝酒,谈道论佛。靠那些如神来之笔的诗作终于让自己名满天下。
然后皇帝一道诏书,宣李白进京,李白闻后,欣喜若狂。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南陵别儿童入京》,此诗的最后两句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简直有点得意忘形了。
李白之所以能如此潇洒,是和他的人生取舍分不开的。也许,在李白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理想”是“豪情”,而“儿女私情”是李白所不屑一顾的。在这一点上,他和杜甫完全不同,杜甫既忧国忧民,又心系妻儿。
022杜甫的沉重
读李白,感觉到的是潇洒,是无牵无挂;读杜甫,感觉到的是沉重,是牵肠挂肚。
无论是对国、对家、对朋友,杜甫都有着深深地牵挂。
对国家,杜甫这样说:我并不是没有隐居的志向,我也想避居山林,清静度日,但是生逢盛世,生在一个好时代,实在不忍心不把自己的一颗红心交给国家。有诗为证: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所以,当安史之乱发生时,杜甫看着国家陷入战火之中时,不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
对妻子和孩子,杜甫不仅满是牵挂,更有一种对不起的负疚感。因为自己长年一个人在外,把妻子和孩子都丢在家里,在安史之乱刚刚发生的时候,杜甫从京城回家,刚进家门,就听到嚎啕大哭之声,进门一看,原来自己的小儿子已经被饿死了。杜甫说“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其中的愧疚,难以言表。
对朋友,特别是对于自己最心仪的朋友李白,杜甫更是充满着深深的牵挂。李白被流放夜郎之时,在一个秋日,当凉风初起,吹到杜甫的身上,杜甫马上想到了流放中的李白,写了《天末怀李白》,开首两句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相比于李白的豪放潇洒,杜甫活得很沉重,对此,他也很清楚。我想,这就是每个人的宿命吧!每个人都是背负着自己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只要做好自己,也就无怨无悔了。杜甫自己也感叹自己的忧思之多高如终南山,浩荡无际,充满天地之间,无从收拾。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023看大腿
国庆节那天下单的季羡林的一套四本散文作品集到了。附赠了一本小册子《清华园日记》,薄薄的,上课回来躺在沙发上大概20分钟就看完了。日记从1932年8月开始到1934年5月结束,间隔着记的,有进隔一两天,一时隔几个星期,是真正的日记,日记里季羡林还是一个有点颓废忧伤的大学生。这次凑更分享其中一则如下:
过午看女子篮球,不是去看打篮球,只是去看大腿。因为说到篮球,实在打得不好。(1933年12月2日)
这则日记很真实很坦诚。这让我想到我很喜欢看中国女排,但却几乎从来不看男排,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大腿”,美感和技术的完美组合!
中国女排的姑娘们不但身材好,而且球技高超,更且有着优良的传统,怎么能让人不喜欢呢?从上世纪80年代的五连冠,举国学习女排的顽强拼搏精神,到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强势夺冠,都让人热血沸腾。
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女排夺冠那场比赛,我看得热泪盈眶,那时激动的心情,现在想来依然清晰。
需要说明的是,看那场比赛时,没有想到大腿。
024遥想李杜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遥远的西域碎叶城(今天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碎叶城是唐代安西四镇中(另三个是龟兹、疏勒、于阗)最远的一个,仿长安城而建,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镇。
这一年的十月,女皇武则天从久居的洛阳回到长安,大赦天下,把仅用了10个月的年号“大足”改为“长安”。于是,公元701年既是大足元年,又是长安元年。
此时,距离女皇武则天崩逝还有五个年头,晚年的武则天淫暴无度,朝政昏暗。
这一年,另外一个大诗人王维也刚刚来到人间。而被李白深爱着的称为孟夫子的孟浩然这一年已经11岁了。李白另一位好朋友被称为“诗家夫子”的王昌龄12岁。写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这一年已经39岁了。
李白和王维在同一年出生,也几乎在同一年离开人间(王维比李白早去逝一年,王761,李762),都是在安史之乱期间去逝。但他们两个人一生之中却几乎没有交集!孟浩然还是他们两人共同的好朋友,难道能不引见吗?
想像李白和王维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肯定有着无数的事情发生,因为没有诗歌纪录,都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而大诗人杜甫,还在来的路上,他的诞生还要再等上11年。
705年,李白5岁,随父亲李客从遥远的碎叶城迁到四川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的号,青莲居士即是从这里而起。
这一年,武则天的两个宠臣张易之张昌宗被诛杀,十个月的后,武则天病死,唐中宗李显复位。
这一年,迁居四川的李白开始发蒙读书,习诵六甲之书。
706年,李白6岁,著名边塞诗人高适诞生。
710年,10岁的李白开始熟读诸子史籍。
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刚刚被其父睿宗李旦立为太子。
此时,距离大诗人杜甫来到人间还有两个年头。
公元712年,李白12岁。
这一年的正月初一,在河南巩县瑶湾,大诗人杜甫出生。杜甫小李白11岁。
这一年八月,唐睿宗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唐朝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
杜甫的出生和唐玄宗登基在同一年,杜甫一生活了58岁,其中有50年都是在玄宗一朝。杜甫出生第二年,玄宗改年号为“开元”,是为唐代“开元盛世”的开始。开元年间从713年到—741年,共计29年。
这29年,杜甫从2岁长到30岁,经历了大唐最为辉煌的时代。
李白14岁,杜甫3岁的时候,另一个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诞生。
025斋中读书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心灵。
据说这句话出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我想到这句话却是因为看到了谢灵运的一首诗《斋中读书》。
雨果的这句话充满着正能量,让人想到宽广的心胸和博大的胸怀,这心胸和胸怀足以容纳世上一切的美好,但更难能可贵的也许是还能容纳世上所有的丑恶。
而谢灵运的这首诗却没有什么正能量。谢灵运是著名的山水诗人,流连于山水之间,人是寂寞的,心是空灵的。人的心一旦空了,红尘世界的种种就很难在再入其中。这个时候,你说人心是博大还是狭小?
人的心灵空间,说大可以大到无边,说小可以小到容不下别人的一句话。所以,雨果的那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谢灵运的这首诗没有说人心的大小,而是说人心的“空”。人的心有多空,你的世界便有多大,不论积极还是消极。
所以,人的心不论大也好,小也好,重要的是要“空”一点,不能全被某种东西填满了。
要留出一点空间来,给灵魂飞翔!
附谢灵运《斋中读书》: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
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026李白的田园
今天读到一首很不像李白的李白的诗,题目是《田园言怀》,是一首五言绝句,如下: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如果只看诗作,是不是很像陶渊明或王维的诗?
李白给人的印象要么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粗犷狂放,要么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和不羁。像这首诗中的“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的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倒是很少见。
根据相关资料,这首诗写于李白的晚年,公元759年,距诗人的离世,只有两年的时间。或许是近四十年诗酒飘零抱负难展的岁月让诗人感觉累了,所以才萌生了归隐田园之意。短短的四句诗,都是用典,前两句用贾谊班超的“明典”,后两句用许由巢父的“暗典”,贾谊班超的积极入世和许由巢父的坚决出世形成鲜明的对比,“何如”一词清楚地表明了诗人的取舍。
以身许国不成的时候,或许只有田园,才能给诗人一个归宿。
附:许由巢父的典故——出自晋·皇甫谧《高士传》 :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而逃去,于是遁耕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也,洗耳于颖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谁能见之?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声,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027远行与回归
有一个成语“投笔从戎”说的是班超少时有大志,不甘心为人抄书以养家,在某一天抄书抄得受不了的时候,把手中的笔仍在地上,站了起来,说: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抄书没出息,生为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傅介子、张骞那样为国出使边疆,征战沙场,为将封侯。
班超“投笔”的时候大概是30岁,十年之后,他终于参了军,为国征战,后来又出使西域各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封了定远侯,在西域边疆一呆就是三十年。
此时的班超已近古稀之年,他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疏,表达了想要回到中原的愿望。这封奏疏中有两句话很有名: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不敢奢望能回到离中原近一点的“酒泉郡”,只愿我能活着回到“玉门关内”。读之着实让人垂泪,我想班超在写这两句话的时候,一定会想起四十年前自己“投笔从戎”的“壮举”,不知他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年的“远行志向”?从“但愿生入玉门关”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那迫切的“叶落归根”的愿望。
人在年少的时候总是想着远行,而到了暮年都在思归。从圆点出发,年少的人们总是竭尽全力,想尽可能跑出最大的半径,以至于很多人跑的太远了,想回都回不来。
远行与回归,这也许就是人的宿命。
028闻木樨香
今年桂花开得迟,俗语谓八月桂花香
,今年是到了农历九月中下旬桂花才得绽放,这几天里,姑苏城内,终于又是一年的桂花飘香了。
因明天要带着学生游园林,突然就想到园林中和桂花有关的景点。在苏州的园林中,就我所知的以桂花命名的景点,有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
和留园的闻木樨香轩
。
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
名字取自庾信的《枯树赋》小山则丛桂留人
一句,说的是可以在此隐居。此轩前后都植有桂花树,后面还有一黄石假山,山上亦有桂树,每到秋天,秋风送爽之时,亦会送来浓浓的桂花香。
留园的闻木樨香轩
名字更古雅一点,木樨即是桂花。闻木樨香
出自一段禅宗故事。相传宋代诗人黄庭坚跟着晦堂禅师学参禅,在一个桂花飘香的秋日,黄庭坚向晦堂禅师请教禅之真义,晦堂问:闻木樨香乎?
黄庭坚答:闻。
晦堂又问曰:香乎?
听完这两个问题,黄庭坚心下顿悟,欣然一笑,由此悟禅。
禅不可说,只可悟,尽显无言之妙。打一个勉强的比喻,禅就如这秋日中天地之间无处不在的木樨香
,你可以感觉到它,但你看不到,只能把那阵阵香气,吸入肺腑,结成心香一瓣,滋润灵魂。
029自是花中第一流
桂花以香胜,而不以形色傲人。
因为桂花没有艳丽的色彩和多姿的形态,所以古往今来的诗歌中,写桂花的诗不是没有,但是能脍炙人口的却几乎不见。不像梅花、菊花、莲花,有很多妇孺皆知的佳句名句传世。
在写桂花的诗中,王惟的《鸟鸣涧》流传最广,但这首诗只是提到了桂花人闲桂花落
,并没有对桂花进行描写。对桂花色彩和姿态进行细致描写的诗作当中,当属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鹧鸪天·桂花》最为精彩传神。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这首词中直接写桂花的也只有两句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两句中,一句写桂花的“色”暗淡轻黄
,借这种淡雅之色突出了桂花给人的心理感觉体性柔
,这当是女词人情感细腻的突出表现了。
下一句情疏迹远只香留
突出桂花最让人动心之处——香。“香”前面的情疏迹远
四个字颇耐人寻味:情疏
二字当是“情感不浓烈”之意,迹远
应是指桂花开在僻静之处。一个“疏”一个“远”,赋予了桂花品性高洁不俗的特点,不求人赏,只是僻处一隅,发出淡淡清香。
整首词中除了这两句是直接描写外,其他都是用间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桂花的不同凡俗,一句自是花中第一流
掷地有声,传之久远。
030“想像”还是“想象”——答负债的宝贝
昨天发了一篇文章简书城市联络站|| 苏州欢迎你,文章中用到了想像
这个词,简友(也是我们七月一班的同学)负债的宝贝
留言说:我很迷茫,究竟是想象还是想像?
我在留言后做了回复:你很认真!👍想像、想象都是可以的,这样的词在语言学中叫作“异形词”。想像和想象两个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推荐使用“想象”。
但感觉意犹未尽,就再写一点文字来回答我们一班这位认真的同学,但愿能让她不再迷茫。
我们国家有一个专门管理语言文字工作的机构,名字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成立于1954年12月,原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85年12月16日,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在2002年3月31日发布试行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在这个表中,是这样来定义异形词
的: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本规范中指声、韵、调完全相同)、同义(本规范中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
例如:“笔画”和“笔划”、“按语”和“案语”、“唯一”和“惟一”等等。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选取了普通话书面语中经常使用、公众的取舍倾向比较明显的338组(不含附录中的44组)异形词(包括词和固定短语),作为第一批进行整理,给出了每组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
。
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本规范适用于普通话书面语,包括语文教学、新闻出版、辞书编纂、信息处理等方面。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语文教学、新闻出版、辞书编纂、信息处理等方面
应该使用推荐的词形。
想像
和想象
两个词就是这样的词。但是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却没有收入这两个字。查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的:
根据词典,想象
是推荐的词形。所以如果严格一点来说,我在简书城市联络站|| 苏州欢迎你这篇文章中,应该用想象
更合适,也是从这一方面考虑,我已在文章中作了修改。
也难怪负债的宝贝同学迷茫,想像
和想象
两个词有一个“交替出现,纠缠不清”的过程,网上有一篇文章,我用图片的形式引用如下,供大家参考:
031中年岁月
读到两句关于“人到中年”的诗,颇有感慨,记之如下:
一句是陆游《秋兴》中的两句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陆游一生为国,致力于抗金斗争,梦想为国收复失地,可叹回天无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句但悲不见九州同
,表达了诗人无限的遗憾之情,但依然希望有朝一日能王师北定中原
,自己虽死也含笑九泉了。
陆游活了85岁,写这首《秋兴》诗时已是59岁了,这个年龄在今天也基本上是退休的时候,但诗人还说自己是中年
,还有一腔的斗志。虽然整首诗的诗意苍凉悲壮,愁绪满怀,但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如果有机会,诗人还是可以为国厮杀的。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一个醉
字一个病
字,道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悲哀。
另一句关于中年
的诗是清代诗人黄仲则《绮怀 · 十六》的两句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
。我相信,每一个人到中年之人读到这两句诗都会心生一丝悲凉。人一旦过了四十岁之后,心态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生命前30年的风花雪月和慷慨激昂都渐渐地远去,中年的生活中似乎不再需要丝竹
,所以诗人说屏除丝竹入中年
。
附:秋兴(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绮怀 · 十六》(黄景仁)
露槛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当游仙。
有情皓月怜孤影,无赖闲花照独眠。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
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
032要一奉十
今天读了张爱玲的两篇文章,一是《谈写作》,一是《天才梦》。
在《谈写作》中,张爱玲说一班文人何以甘心情願守在「文字獄」裏面呢?我想歸根究底還是因為文字的韻味
。这是说文人写作是因为喜欢文字的韵味。
又谈到自己读《红楼梦》的经历像「紅樓夢」,大多數人於一生之中總看過好幾遍。就我自己說,八歲的時候第一次讀到,只看見一點熱鬧,以後每隔三四年讀一次,逐漸得到人物故事的輪廓、風格、筆觸,每次的印象各各不同。現在再看,只看見人與人之間感應的煩惱。──個人的欣賞能力有限,而「紅樓夢」永遠是「要一奉十」的。
她说《红楼梦》永远是要一奉十
的,意思是读者想从《红楼梦》中得到一分
的好处时,《红楼梦》会奉出十分
的好处来,这即是说《红楼梦》对我们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尽的宝藏。诚哉斯言。
在《天才梦》中,张爱玲说自己在世俗生活方面是个低能儿
,如不会削苹果
,害怕与人交往等。她说她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大多数的天才似乎都是这样的,他们人在这个现实的世界,思想却在这个世界之外。文章最后的那句话,大概就是张爱玲最出名的“名言”了: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
033先生之苦
读明清通俗小说,看到一个故事,颇具讽刺意义,记之如下。
话说在徽州府休宁县,有一个叫陈简的富人,子嗣不盛,直到50岁的时候才生了一个儿子。这儿子长到7岁的时候,该上学了,但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学名。于是就请了一个先生给儿子取名。取名有什么要求呢?他对来取名的先生说:我看现在世俗中流行的名字,不是叫什么金的就是叫什么玉的
,太富贵了,我怕我这孩子承受不起,所以不取类似的名字。我想给孩子取个低微些的名字,以利于他长大,但那些叫什么狗剩猫丢
的,又和畜牲差不多,太低贱了。求先生给取个名字,能稍稍高于这些阿猫阿狗
的名字就行。
那取名的先生听了,就说到:那就叫先生
怎么样?
这陈简一听就笑了,说道:先生您真会开玩笑!这世上最尊贵的,不就是先生
二字吗?为人师表,受人爱戴,我这孩子怎么敢叫这个名字呢?
那取名的人苦笑一声,说道:你不是先生
,不知道先生
的苦。这先生
的苦处,说来呢有三件,一是要趋承家长
,二是要顺从学生
,三是要结交管家
。这三件之中,一件没弄好,这先生
就当不成了。你说微贱不微贱?
陈简听了,笑着说:先生言重了。也罢,把先生
的先
字改成生
字,我这儿子就叫生生
吧!
这则故事中的先生
指在大户人家做家庭教师的人,古时称为处馆
。要想在大户人家做稳家庭老师,就如这笑话中所说的,即要让家长满意
,又要让学生喜欢
,还要结交好管家
。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被罢官后,落拓之际,流落到扬州,暂且在林黛玉家当家教
谋生。贾雨村是如何进入林黛玉家的呢?书中写道因闻得盐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
,这相托友力
四个字,和一个谋
字,不禁让人浮想不已:贾雨村进入林黛玉家当家教
的过程中是有着很多的人情世故
的。
034时空伴随
当看到时空伴随
这个表达的时候,我首先是有点科幻小说的感觉,穿越时间和空,相伴相随。但实际情况是,当这个时空伴随
的表达落到你身上的时候,不仅不是如此的浪漫神奇,反而伴随着不安和恐慌,当这四个字落到你身上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要有至少七天的独自一人的生活。
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明白时空伴随
这个表达了。这个表达是目前疫情笼罩全球的背景之下出现的,是指和确诊患者处在曾经处于相同的空间之中,比如同一辆公交、同一列地铁、同一个景区、同一个饭店、同一个宾馆等。在当前的防控措施下,当一个患者被确认后,相关部门会及时公布他在近期的详细轨迹
,包括在某个时间乘坐的交通工具、去过的地点等,以利于大众去了解情况,进行自我管理和防护,如果你在这些时间段内和确认患者处在同一个空间,就是所谓的时空伴随者
。
下面这句话就是出现在某疫情公告中:对与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活动轨迹有时空伴随的人员进行赋黄码管理
。时空伴随
这个表达清楚明确。语言是社会现实最直接的反映,一个新事物新情况出现了,就需要一个新的表达方式来表述,表达准确清楚就会有利于大众去了解和认识,进而解决问题,这也是语言的一个社会功用。
衷心祈愿疫情早日结束,让我们再次回到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美好生活中。
035抽烟喝酒吃肉的长寿村
在某公众号上读到一篇推送的文章,谈的是什么是正确的健康观念,读后很受启发,简记如下:
文章中谈到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是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医生能干什么?
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健康问题交给医生,生了病就完全依靠医生,不注重自己的养生保健。这位老中医说这实在是一个误区。这位老中医认为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只不过是在人患重病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适当减轻痛苦,延长一定时间的生命,真的病入五脏,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在当前的疫情之下,国家强调每个人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这实在是一个很正确的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还谈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长寿村
。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位老中医到四川讲课,当地的医生无意间提起说位于都江堰附近有一个长寿村,地方非常偏僻,但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老中医就连忙追问说,这么有意义的信息,为什么不报道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呢?
这个医生苦笑了一下,回答说:调查队去过几次了,但我们不能公布调查情况。都说抽烟不好,他们都抽自己晒的大烟叶子,从十来岁抽到一百多岁;都说喝酒不好,他们都喝酒,喝自己粮食酿造的白酒;他们都吃肥肉,吃自己养的大肥猪肉,别的肉、海鲜都没有。难道我们去宣传,抽烟、喝酒、吃肥肉能活一百岁?
听了这个情况后,老中医对这个村子之所以能长寿作了如下的分析:心要静,身要动,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他们地处偏僻,过着自耕自足的平静生活,对身外的钱财名利,声色犬马不去追求,符合心静原则。他们自幼耕作,一直到老,符合身动的原则,这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
036为道日损
到昨天为止,日更607天了,今天再写最后一篇凑更
的文字,从明天开始,不再坚持日更。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句话中的后半句可以作为我停止日更的原因说明。以前对这句话只懂前半句,后半句想不出个所以然,最近好像明白了什么叫为道日损
。
学习,追求知识的丰富渊博;修道,追求思想的至简以至于无。
学习是为了什么?如果不是为了升学不是为了升职,那就是为修道(追求理想的生活)
,什么才是最理想
的生活呢?我现在的答案是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理想的生活
。
停止日更,就是为了让生活更简单。
今天,在和妻子参加一个酒席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想一句话人到无求品自高
,对无求
两个字突然有了更多地理解,以前只是觉得这句话是当你无求于人的时候,你就不会低三下四卑躬屈膝,自然品格
就高了。现在觉得这句话中的无求
更深层次的应该是对自己的无求
。
当对自己没有了求名求利
的要求,一切顺其自然
时,眼前的世界胸中的天地才真的宽敞起来,一切都变成最简单的了。
从有求
到无求
必然要经历长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必须不断的学习
,学习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发生质变
,才可能自觉
地进行求道
。
比如日更
这件事,如果你没有参加或者参加了没有坚持多长时间,你就不会对日更
这件事有深入的感觉和理解。当你坚持了一定的时日,日更对你来说成为一种自然
的状态,不是刻意为之的时候,更
和不更
其实就没有差别了。
最后,以佛教《四十二章经·第三六章》结束文本,也结束为期六百多天的日更。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000后记
上面的35则文字,记录了一段“日更”的岁月。现有不再日更了,那些曾经用在日更上的时间都用在读书或发呆上了,想想也挺好。比较一下,日更的日子和不再日更的日子,一个是充实中有点小紧张,哪天不小心,忘了日更,导致断更可怎么办。一个是悠闲中有点小担心,没有了日更,自己会不会荒废时日。
其实是庸人自扰了。
生活还是随性一点得好。下了三尺讲台,想写就写,想读就读,想发呆就发呆。困了就睡,醒了就起,闲来看流云,忙起不抬头。拥有一份身心健康,能吃能喝能干活,这,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