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背手的习惯吗? (上)

2020-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上善若水山西太原

你有没有发现,背手这个形体动作几乎为国人所特有,称之为“中国特色”一点不为过。尽管眼下此一“特色”似乎正在褪去,即便年高者的群体里,弓背弯腰者也越来越少,中青年者里习惯的手势或肢体动作里,背手者也越来越少。

先看看心理学里对此动作——即肢体语言——的解读吧。由于作出此动作的主体不一样,那相关解读自然也就不一样,但归纳起来也不外乎以下三个意思指向:

一是在等待,或者即将面临什么,双手背在后面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紧张或者情绪!

二是我行我素,身在世外。你咋看我那是你的事儿,我看你?对不起,老夫压根儿就没有注意到你适才的眼神,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想法了。电线杆子是直的,歪脖树树冠倾向右侧,狗眼看人低,牛临屠刀而流泪,那不都是天底下最正常的事情嘛,爱咋咋吧。

三是自信情绪的外化或下意识流露,对手或困难,丫挺的你就随便来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老子有足够的自信,不惧你这一套。

仨答案乍看似乎都挺有学问的样子。然而在笔者看来,背手基本就一个解释:由于驼背弯腰,致头部前倾低俯,这样一来呢,人的身体重心就有点前倾了,不稳妥了,为保持平稳,只好将人体里最活动自如的手臂置于背后,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就这么简单,与心理学几无关系。

之所以如此有底气,是因为笔者就是这么一个略有些驼背弯腰的半老男人。几乎打年青时——彼时已经开始驼背——就感觉到,如果闲时站立或踽踽漫步,双手后背,很是惬意自如;当然最好不要这样,因为一旦背手,驼背弯腰便会更加明显。那驼背弯腰者在他人眼里又怎么认知呢?也简单:苦娃娃出身,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的;渐老,则愈仙老气横秋。甭问,飘过来的自然就是满含鄙视了。

是不是有的人打出生就带点驼背呢?这个呢没做过调查自然不敢妄下结论,而笔者的驼背呢纯然由一路背负过重而致:童年开始给自己养的兔子割草,少年给家里养的猪割草,再大些给生产队饲养院割草挣工分,从十斤以内的一小梱到五六十斤的大梱,几乎每天不拉,冬天则是拾柴火,这些重物统统都要先挪至齐腰高的地堰上然后上背,否则无法背起,之后一步一挪,途中还得两歇或者三歇才能回来,近则三里,远则五里,全然依靠尚有些稚嫩的双背。如此重压之下,这一双尚未发育到位的双背岂不是要被压塌?何况除了“重”,还有频率和距离上的压力,听说过“路远无轻担”和“一根草压死一头骆驼”的谚语吧,一副挑担即便不重,可彼时的农村家庭里,挑水是它,挑粪是它,麦捆子,玉米棒子从田野运至麦场还是它,连垫牲口圈的黄土也是它,可真是沙和尚肩头的胆儿,自打接过来便永世不离身了。

正是因为自个儿是个亲历体验者,所以不断自我警戒:一定要戒除背手的习惯!一旦形成下意识举止,再改就难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