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探索与实施》读书笔记(一)
第一章 结构化教学概述
结构化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1、韦特海默的格式塔学习理论 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3、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4、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5、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7、何良仆的数据恶结构性教学原则
8、吴亚萍与结构化教学
以整体结构的意识“用”教材:
①长程两段式的教学策略,以纵向的点按其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连,嗜血术主动把握贯穿单元教学前后的知识结构;——类比发现结构、形成结构并加以拓展的学习心态和能力
②运用“先整体再分化”的教学策略,以横向点为单位,按其内在的类特征组成一个整体。先整体感知再认识局部知识。——强调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通过整体感悟和辨析比较,寻找、概括、抽象出存在于事物之中共性和特性的过程,感悟渗透其中的认识事物的一般思维方法(特殊——一般 归纳)
(2)以融合渗透的意识“用”教材
(3)以探究发现的意识“用”教材
①要以一个教学单元或教学长段的整体视野,透过不同只是点的表面,发现共同本质和内在结构关联。(单元、年级、学生知识在内的多为多层次学科的知识结构的整体的认识——加工、组织教材)A横向先整体后局部 ;B纵向关联点按逻辑组成结构链;C教材与生活联系。
②长程规划,持续推进:A教学内容安排“整体——部分——再整体(总结联系,形成结构化认识)” B教学策略安排具有结构性:“教结构——用结构”; C教学结构设计有整体性:年级间纵向递进、同个年级横向连续性、单节课全面感知的包容性。
第二章 结构化教学的教材解读
一、解读教材内容的结构体系
1、解读学段内容标准
2、教材各领域知识内容分布
3、解读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结构:列表分析单元的内容设置及课时安排
提问进一步解读教材:学生已具备那些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各知识的安排层次;各部分的联系等……
4、解读一课时的教材内容结构
只有对教材内容结构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更好地实施结构化教学,组织结构化学习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整体意识、系统意识,促使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二、解读教材内容的实质内涵:知识内涵、思想内涵、文化内涵、生活内涵
三、解读教材内容的展开逻辑
四、解读数学知识的目标定位和研究方法
解读数学知识的目标定位:
解读同一知识点不同年段的目标定位:对比分析目标层次的异同
解读相关知识点不同年级段的目标定位:例如图形排列中找规律、数的排列中找规律、计算中找规律……(教学中要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有效利用学生已形成的探索规律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系统构建知识结构)
五、如何研读教材
(一)研读课标,领会教学标新精髓
(二)对比教材,寻找新旧教材、不同版本教材的异同:1、浏览教材,整体感知;2、逐页比对,细致钻研;3、关注不同版本,了解内容设置异同;4、通读教材熟悉来龙去脉、编排顺序及所在地位和作用。
(三)提出问题
(四)按条块进行整理
【阅读思考】本书虽然是专门针对小学数学学科的结构化教学的探究,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解读教材的相关理念和方法,这都是我们课题值得借鉴的。
结构化思维的培养,或者说结构化的教学思想,首先就要对知识进行结构化整理,这符合深度学习“大单元”设计的特点。而如何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必须通过解读课标、教材,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分析才可以把知识“森林”构建出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化的、碎片化的教学,使教学的内容第一连贯,为形成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作铺垫。
纵向来看,本章节从学段——知识领域——单元——课时,几个方面层层推进分析,值得借鉴。
横向来看,解读教材时,可以关注几方面的内涵:知识、思想、文化、生活,当然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这几个维度值得我们借鉴。
在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时候,可以关注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年段的目标定位、也可以找出相关知识点在不同年段的目标定位——有利于明确各年段的知识点教学目标,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建立有层次性的学习目标,帮助完善知识结构。
第三章 结构化教学的理念探索
一、核心概念、教学原则及课堂结构构建
核心概念
1、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 2、内容结构与目标结构(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时)
3、思维结构与结构化思维
思维结构:思维目的—思维过程—思维材料—思维品质—思维监控—思维非认知因素
结构化思维——一个人在面对工作或者难题时,能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深刻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系统制定行动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手段是工作得以高效开展,取得高效。
小学数学结构化思维主要是指小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从众多既有经验中调取处于当前问题相关的经验,迅速做出判断,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解决问题。(改动引申)
实施结构化教学,要充分理解思维结构各要素,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学生经历发现与分析问题、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将知识结构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并进而形成结构化思维。
(二)教学原则
1、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了解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已有经验,研究如何对教材内容结构进行调整、整合,以适应学生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准备;改进教学方法策略。
2、直观性原则:充分提供实物让学生操作、贯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并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现象本质原因和结果。
3、问题性原则:设计关键问题,趣味化、生活化、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学习活动处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中。
4、自主性原则:发挥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5、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
6、巩固性原则:温故而知新(学懂学会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结构)
课堂结构构建
1、探寻本源,引发连续
①起点连续:找准学生的现实经验起点与逻辑经验起点,实现以知识为主旨的学习转向认知结构的自然迁移。
②元素连续:将各知识元素有机联结,并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有序的知识网络。
③目标连续:关注学科自身的规律与特征,明确目标教什么,教到何种程度。
2、逐层推进,意义关联
教师在掌握学科层面知识的结构关系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和重组,促进知识点的横向关联、纵向关联及教材文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个人经验的沟通联系。
结构化教学——围绕知识结构逻辑——促进学生自主建构、互助探究,有效提高学习整体效率。——找出知识结构的点线面体,突出问题起点生成的知识联系主干线,让结构有机联系——帮学生清晰梳理“结构元”,形成“结构态”——结构化学习的课堂探究历程。
3、前连后延,循环延续
循环应用,加深理解,促进内化,对知识回顾反思(知识建构),对背景知识的渗透对后续知识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