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明智,善于了解自己的人才最聪明。
能够克制别人的人是有力量,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才最强大。
知道满足的人才能富有,努力不懈的人才最有志向。
不丧失根基的人才能长久,身死而不朽的人才最长寿。
在前几章老子提出了观察事物需从两个极端的角度的思维方式,本章老子将其运用于观察人自己。老子在此以四组排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启发人们郑重地对待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方式。
(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首先着重强调了能够了解别人是智慧。人类的通病是往往喜欢自以为是,几乎没有人不认为自己具有了解他人的能力。一个人善于了解别人,就是知彼,那就是明智。因此老子说“知人者智”即老子把知人作为极大的智慧。
光了解别人还是不够的,还得了解自己,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就是这一思想的最早表述者。“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按照我们的普通想法,不能真正了解别人,总应该能够自己认识自己吧?其实却大不然。有些人只知道了解别人,把持别人,管理和领导别人;却不能更好的自己了解自己,自己把持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控制自己和管理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获得一种自己认可的成功。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发挥优点,克服缺点。
中国有句成语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说一个成功者不光要善于了解别人,更要善于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是最明智的,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别人,这样的人就会百战不殆。
(二)“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这一点为世人所公认。从人类社会的发展途径看,一般先天体质比较优越的人大多成为最早的民族英雄乃至领袖人物。体质较弱的人则大多成为巫师、思想家或文化人,依靠贩卖头脑中的才智和谋略或披金挂紫出人头地或占卜摇卦而潦倒终生。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那些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战胜别人有时候轻而易举,但战胜自己却很难做到,私心和欲望是人类的两大弱点,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抵挡住物欲的诱惑。想要降服这两个魔鬼,不仅需要超凡的智慧,看清私心与欲望的危害,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能够抵挡强大的诱惑,坚定自己的意志,丝毫不能放松。两者缺一,都难以抵抗私欲的引诱。
(三)“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人生的欲望是无法获得满足的,而能否获得富足生活并不全在于努力的成功与否,大量未知的、外在的、不可捉摸的因素决定着努力的成败。知足是一境界,它不在于身外获得多少而在于内心的感受如何,不知足的人即使拥有金山银海,亦不会感到生活富有;知足的人则只要得到了粗衣疏食,心理上便已感到满足。因为人的生命必然走死亡,所以,面对人生的各种困境,只有知足才能变得更加富有。
所谓“强行者有志”就是强迫行事的人才最有志向,何谓强迫行事,就是在自己私心和欲望很强盛的时候,而战胜自己,使自己不为之所动,在自己生气的时候,能够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得志的时候而能够不忘形。有谁能够做到这些呢?就是那些“强行者”。所谓“强行者”就是在人生困境面前,以知足为起点而能顽强行动的人,强行者们不但拥有坚强的、不懈的、持之以恒的奋斗志向,而且能切实地付诸行动。
保持永远的知足、用永远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来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不但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亦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人类历史的所有进步都是在强行者们的不懈努力之中完成的。老子认为强行者们是有志向的人
(四)“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不失其所者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丧失自己的根基(知足)才能长久。这个根基可以指心灵、精神的寄托处所,亦可以泛指房屋、家庭等身体的寄住处,然也可以指所有可以安身立命之处——包括深山、荒野、丛林、草莽甚至都市之中。如果从人身体来说,人需要一个房屋,需要一个家;如果从人的精神和心灵来说,则人们需要找到一个可以寄放、停泊之处,无论什么地方和处所,只要符合了自己的本性追求,就可以使生命获得相对长久存在。‘
人的生死与万物的枯荣轮回是一样的,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宇宙万物都有其规律,当然人也不能例外,不因如此而伤悲;生命的价值不在它本身有多长,而在于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不要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耗费太多的精力,那样只会损掉自己的前途,并使生命变得空洞和乏味,因此,保持良好心态才是根本。老子告诉我们要保持良好心态,就必须从知足和强行两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019-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