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散文

《最后的诗句》等你懂了,也就没了

2019-03-04  本文已影响14人  轿夫的新娘
《最后的诗句》等你懂了,也就没了

一对平凡男女诗意纯美的爱情却在悲剧性遗传和现实的内外交困中黯淡、陨落。让荧幕外的我不禁热泪盈眶、悲恸扼腕:那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或又在于,生命中太多美好的东西,等你懂了,也就没了。

故事梗概:

大约民国九十五年的台湾,一对平凡的男女,男方施人杰(后称诗人)女方李晓燕通过大学联谊认识、相恋、同居、分离、重逢、双双自杀。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其实非常感人、耐人寻味,我强烈推荐大家去看一看。我也希望您是看过电影之后才看到我的这篇文章。因为我无法用语言把整部电影搬到你面前,无法尽数表达它带给我的感动与震撼。所以不是在看过电影的基础上,我下面的文字可能也无法带你去我想要带你去的那个地方。先来欣赏整部电影里唯一的一首诗,也是他们的定情诗:

我孤独地

在微凉的季节

收拢双臂

等待午后的炙阳

给予我苍凉的生命

一丁点悲悯的温柔

也许走了

将不再有痛苦和遗憾

醒了

又是春暖花开的一天

只盼一天清晨醒来

我们都是美好的人

有着美好的人生

阳光将拥抱我们

在风中摇曳的脆弱

我将拥抱她

像拥抱一场纯真的梦

《最后的诗句》等你懂了,也就没了

因为男主叫施人杰,被大家叫诗人叫多了,便写了这首诗。晓燕是个记者,跟文字打交道的人,心中自有诗情画意,听过诗人朗诵后,深爱上了他。这个故事的悲剧起因,较浅的一层便是,你深爱的人并不同样深爱你,亦不懂得你爱得有多深。

所以诗人会背着晓燕跟女客户到处打野战,所以诗人会在妒火中烧时意图强奸晓燕,会在无力面对现实中穷困狼狈的自己时选择父亲的老路:铤而走险,而抛弃了晓燕。

诗人来自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是个失败的商人,在诗人几岁时,打跑了诗人的母亲。诗人成年后,一直接济穷困潦倒的父亲,然而父亲借了高利贷,无力偿还、走投无路、一死了之。当诗人看到父亲的尸体时,并不恭敬,试图把他从驾驶座上抄起来:“起来啊!敢死不敢活啊!”

“敢死不敢活。”这是电影定给这对鸳鸯的调性,也给电影结局埋下了伏笔。埋得很深,是埋在诗人骨子里的;埋得很广,连同晓燕也被辐射在内。这便是这个悲剧起因里更深的一层:遗传的性格悲剧。

《最后的诗句》等你懂了,也就没了

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我们常常会这样形容一对父子:“这两人果然是父子啊,走路的姿势都一模一样。”孩子跟父母学到的东西当然不止走路姿势,还有更精髓的、更致命的。

诗人从父亲那里遗传了什么?是实用主义的金钱至上,是投机主义的铤而走险,是被现实痛击时的无力担当。这些都迫使诗人看不清他所遇到的这份爱情是多么难能可贵,而一味执着于出人头地的妄念,错失了她。

晓燕应该是一个孤儿(没注意到有没有介绍),整部影片中出现的亲属就只有她的姑姑。当她在那次郊游中爱上了诗人,这个男人就成了她世界的全部。她可以求姑姑替诗人还钱,她可以什么都不要,只要和诗人结婚、生子。她可以拿出她所能拿出的一切去爱这个男人,却依然不被珍惜。

她被抛弃了,她的世界垮塌了。垮塌了四年之后,她的自我已然跟着覆灭。面对重逢,面对那个垮掉的世界,她无力存活,只有一死。这种错位的感觉像什么,像极了那种成长的残酷,甚至是绝望:过去永不再来!梦想也永远不会实现。因为当你接近曾经的梦想时,你不再是你。又如《圣经》所言,一个人得到了全世界,却失去了自己,又有什么用呢?我已经失去了自己,你却塞给我一个我曾经挚爱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面前,谁都不愿再看见自己。

这个故事的悲剧起因最深之处,在于爱情是一个靠语言传递却不讲逻辑、靠想象丰满又无法触摸的美丽黑洞,滋养灵魂,也吞噬灵魂。

晓燕自杀,我脑子里迅速闪过一张面孔:林奕含。那个自杀的天才美少女作家。一个人,只要抛弃掉自我,很容易活下去的。如果我们像动物一样活着,那我们的生存环境相较于动物是何等优越?我们活得痛苦大多是因为一些心理病症、精神病症。也就是所谓的文明病。像绝症、天灾人祸这种事情反倒没那么可怕,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所以从电影里出来,回到现实。我想说这个悲剧故事发生的现实原因我并没有提及。因为现实的困境谁人都有,但往往不是根本的问题。我从诗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拥有的时候从不懂珍惜,懂了,便也没了。

最后想说,平凡如你我,无论男女,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殉情这么夸张的事情还是三思。只要有佐料填补黑洞,黑洞就更加招蜂引蝶,枉送了多少冤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