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吴晗和郭沫若
作者:施福山
重修后的二酉山房(少室山房)胡应麟是地道的兰溪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和藏书家。吴晗用他敲开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并且从此走上了明史研究之路,终于成为当代一流的明史专家;郭沫若则在遁迹六年之后,得益于他的考据,写成了《李白与杜甫》,因而在文革的烈焰中能得以重新复出。但许多人则对他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胡应麟世居兰溪城北隅,他的故居就在当年思亲桥北的胡家巷内。笔者儿时曾寄居那里,对产生一代名人的青石墻门和绿荫翠竹、池塘绕居的风光记忆犹新。可惜而今已蕩然无存,被“新世纪”和“馨华园”的新建筑所淹没。胡应麟的父亲胡僖,明史有传。嘉靖己末(公元155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主客郞中、湖广参事、云南佥事等职,頗有宦绩,且博学多识,有文集《书院志》传世。又是一位大孝子,据史载他任刑部主事时,适逢灾荒,赤地千里,乃接父母寓居京城官邸,倾其俸禄,购得白米供养两老并救济亲友,自己则以糠糟和粟壳充饥。母亲郑氏病重,他衣不解带,昼夜伺奉在侧。待母亲故世时,自己却形消骨立成了一个病人,得皇帝恩准扶柩还乡。因他的外婆家在后官塘东,与胡氏老屋隔水相望,忆及幼年时母亲和外婆带他嬉戏游玩的情景,不禁悲从中来。因而筹资在后官塘上建桥一座,一来便于行人来往,二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故此桥名思亲桥。
上海书店版《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就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孝悌传家的环境中长大。他于明嘉靖辛亥(公元1551年)出世,自幼好学,五岁便能作诗应对,为长辈嘉许。九岁从师习经书,家里想让他学成后应试当官,走仕途之道,但他不以为然,曾在父辈面前公开宣称:“吾乡范金二先生皆布衣耳,何仅以科名重耶!”(笔者注:范即范祖斡,金即金履祥,都是兰溪不当官,但名重一时的儒学大师)。所以他读书广泛,遍及《周易》、《尚书》、《檀弓》、《左传》和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曹植、李白、杜甫等名家著作。十五岁就写成《华阳精议》一书,为当时文人传诵。且喜购置收藏古书,年轻时随父历游大江南北,节衣缩食,收集奇书典籍,并以文会友,时人称他“击楫大江,乞食长安,悲歌蓟门,才情震动朝野”。成年后在故家筑“二酉山房”,藏书四万二千三百八十卷,而且这四万多卷书有十分之三是他自己手抄而成的。藏书之巨,为有明一代之最。交结的朋友中有文坛领袖王世贞,戏曲家屠隆、汤显祖,抗倭名将戚继光,宰相赵志皋,诗人汪道昆,学者宋睦楔等人。自己则于二酉山房(又称少室山房)中读书写作,一生著述数百万言。后人收集他的作品三十七种计三百四十七卷编入《四库全书》之中。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少室山房笔丛》,它是我国笔记文献学的经典。全书四十八卷,涉及经籍、志史、艺文、释道、古器,乃至社会杂闻。其中《华阳博议》二卷成书于公元1565年,而《玉壶遐览》和《双树幻钞》七卷辍笔于公元1592年。写作时间长达二十八年。而胡应麟是公元1620年逝世的,存年仅五十一岁。所以,这部书可以说是他一生治学的总汇。
胡应麟画像胡应麟才华出众和藏书之富、治学之精历来为人称道。他的同时代人、官至九卿宗正的宋睦楔有诗赞他:“气掇香山秀,才如瀫水清。铿然㒰谢眺,邈矣迈阴铿。绮丽风应远,沉冥思更精。建安那用数,大历讵堪评。著作千秋事,流传四海情。”;明代后七子首领、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的文学家王世贞说他:“才主而气充,象必意副,情必流畅,歌之而声中宫商面彻金石,览之而色薄星汉而摅霞,比比开元、大右之格,亡勿合也。”;曾任礼部郞中的戏曲家屠隆也有诗赠他:“独占江湖理钓船,水云千倾浪花鲜。相思橘树迷丹嶂,长啸金华入紫烟。定剑论心千载上,疏枝照影一灯前。何年同访牧羊子,门掩松萝洞里眠。”。万历十一年(1583)中秋,王世贞邀戚继光和汪道昆、胡应麟等吴越名士会于玄武湖上,应麟于席中援笔立就《宝刀歌》千余言赠戚继光,继光阅后叹曰:“名下无虚士,果然!”;王世贞又有《二酉山房记》记述他酷爱藏书、治学精堪:应麟“无所嗜,所嗜独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诵之可以当韶音,览之可以当夷施;忧籍以解,忿籍以平,病籍以起色。”说他:“一字风云争吐气,千秋日月破藏名。”
历史后移了四百多年,义乌学子吴晗因胡适的推荐考北京大学,然而二次应试,数学均为零分。落榜后,无奈暂栖北京大学图书馆谋生。在北大图书馆内,吴晗得以涉猎该馆丰富藏书,于1933年写成《胡应麟年谱》。此文被《清华学报》刊用后,一时震动学术界。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争着要这个落榜学生,结果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并让他直接上二年级就学。从此吴晗便走上了明史研究之路,以后就有了《朱元璋传》和《海瑞罢官》等传世之作,成了当代顶尖的明史专家。1966年4月,成名已久的大文豪郭沫若在一次会议上痛哭流涕地宣称:他以前写的书均属“封资修”一类作品流毒非浅,应统统烧毁以绝后患。此言一出,以“破四旧,立四新”,批判“三家村”起始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吴晗首当其冲,先批后斗,最后惨死狱中。郭沫若这位得风气于先的老先生也从此隐迹了六个年头。直到1971年,他得益于胡应麟的研究,写成了《李白与杜甫》一书,乃在文革烈焰未尽时重新复出。《李白与杜甫》的第一编“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就是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九“李白出处”的翻版。其后写李白与杜甫关系也袭用了《少室山房笔丛》中“艺林学山”中的许多章节。原来被毛泽东主席表掦的“郭老证明李白生于中亚碎叶,中亚碎叶就是现在的苏联哈萨克境内。郭老立了一大功”。实际上400多年前胡应麟早就考证出李白祖上“谪居条支,白乃生于碎叶”。所以要说郭老的这一“功”,最早的归属权应该是兰溪老乡胡应麟。笔者写到这里应该打住了,因为我只想说说胡应麟,说说我童年曾经在胡家巷内生活的那一段往事,发泄一下思古之幽情罢了!
1999年4月于兰溪
2021.11.10施福山重发于兰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