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散文

深探《黄帝内经》02来源问题

2018-12-14  本文已影响1778人  玩哲录

我们在前面说,《黄帝内经》来自于轩辕黄帝,它是我们的人文始祖,这本书也被称为,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所以坟就是大的意思。伏羲、神农、黄帝是我们的老祖先,我们每位华夏儿女,每一个人都流淌着他们的血液,有着他们的遗传基因。

他们给后世留下的书叫三坟,也就是说《易经》、《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那么《黄帝内经》主要是黄帝和他的老师岐伯,对医学的研究问答,从而通过记者采访问答的这种形式整理而流传下来的,后来也经过不断的丰富发展,而传到现在,最早的记载就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见到这本书,叫《黄帝内经》十八卷。

《黄帝内经》根据特点不同又分成两部分,《素问》和《灵枢》。素问九卷,灵枢九卷。那么,每九卷有多少篇?

81篇,所以加在一起是162篇。大家知道,先秦的文字能有162篇,那已经是非常多的了。所以这两本书加在一块也挺厚的,为什么在古代惜墨如金的情况下,还要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讲这些内容,这就是说明这个内容太重要了,不能随便删减。

我希望大家有时间都要读一读,尤其是作为研究科学的人更要读一读,因为我们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也已经探测了火星,但是我们对自己了解多少,那又怎么能知道人在天地间应该如何生活?

从这方面来说,你不看看老祖先的著作,远远是不够的。

我们老祖先虽然没有上月球去,也没有去探测火星,但是因为他在那个时代,他的干扰比较少,他能够静静的体会人在天地之间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什么,尤其人自身的规律是什么,他都能够静静的去体会。

通过我们老祖先的“象数思维”去体验,所以这个是国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我们现代人甭说去体验了,你可能天上的银河都看不见了,因为夜晚的灯光是如此的刺眼,天空这么亮,银河都看不见了,当然什么北斗星也看不见了,现在连地平线都看不见了,太阳怎么升起,月亮怎么降下都看不到了。那些美好的天人体验,已经变成了遥远的古书的记载和不曾体验过的回忆。

当然了,现代社会,人的身心向外,被无数大手不停指挥,他对自己本身的身体和生命状态,也没工夫、没时间、没耐性去体会了,所以这一点我们远远是不如我们的老祖先的,从这一方面看来,就生命的体验与充盈来说,生命之学还是老祖先的水平高。

所以说,我们要回过头去从根源上去学习,这个来源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到现在有几千年的历史,那么有人就说了,中国人很奇怪,几千年了学问还没断,一直传到现在。确实是这样,中国人有传统,也就是说虽然经过异族的统治,战乱各方面原因,但是中国人对于学问的传承是不断的,在历史上有很多时期虽然这根柴火灭了,但是它把火传给下一根柴火,一根根传下去,这叫“薪火相传”,所以几千年来它的学问是连续的,并没有中断。

唐朝有一个人叫王冰,是当时的太仆令,也是一位医学方面的官员。那么,他就说,“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我们来看看,他整理的《黄帝内经》中的序,也就明白了,《黄帝内经》到底在论述什么内容了。

《黄帝内经》素问·序

启玄子王冰 撰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地气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产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迭,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

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迭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

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

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翻译如下:

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造成的痛苦,使人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救助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地,帮助瘦弱多病的人来获得平安,没有伏羲、神农和黄帝这三位大圣人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些目的。孔安国给《尚书》作的序文中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叫做‘三坟’,讲的都是大道理。”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说:“《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就是该经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该十八卷的卷数了。

虽然一再岁月变迁、朝代更替,但是对它的传授和学习却依然俱存。只因前代的医家担心弟子不是适当的人选,故而将书中的内容时常有所隐匿,秘而不传,所以《素问》中地气这一卷,就被前代的师傅藏了起来。如今人们遵行的《素问》,只有八卷罢了。尽管这样,可是它的文字却是那样的简要,它的内涵是那样的广博,它的道理是那样的奥妙,它的旨义是那样的深远。天地间的众多事物被区分清楚了,阴阳节气被序列起来了,变化的根由被揭示出来了,生死的征兆被阐发明白了。并没有与天地人身商讨,可是所讲的远到天地、近到人身的道理却自然同一;也没有与万物约议,可是所论无形的与有形的事理却完全一致。

考核其中的言论都有征验,把它们放到实践中检验也没有差错。确实可以说是最高明的医道的渊源,是养生之学的根本啊!

假如一个人天资敏捷,自然能通晓事物的玄妙道理。不过,高明的计谋虽然属于天赋,但对经文的规范理解也还要凭借注释,因为从未有行走却不遵从路径、出入房间却不经由门户的道理。这样说来,一个人能专心致志地精心研究,探索其中隐微奥妙的道理,如果认识并领会了其中的精华要旨,那么医术就会达到像目无全牛那样极其精练、运用自如的境地。

所以常常就能取得明显的成就,犹如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因而闻名于世的杰出人物,便经常不断地出现在世上。

比如周代有秦越人先生、汉代有淳于意先生、魏代有张仲景先生、华佗先生,他们都是掌握了医学这种奇妙技术的人,都能日益使医学的作用得到创新发展,广泛地救助众多的百姓,就像花儿和叶子一般相继展现各自的光彩,名声和实际相互完全符合。这乃是教育研习的显著成效,也是上天的成全啊!

我年轻的时候就仰慕医道,很早以来一直爱好养生之道。幸运地遇到了《素问》这部真正的经典,便恭敬地把它作为研习的根本准则。可是世上流传的本子错误很多,比如篇目内容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字义理中断不通,等等。不要说运用起来并不容易,就是披阅领会也很困难。年代久远以后,相互沿袭下来就形成了严重的问题。有的是一篇内容重复出现,却分别设立了两个名称;有的是两篇内容合并不分,却归在一起、设立了一个名称;有的是君臣问答还没有结束,下文就被另立了一个篇名;有的是文句脱落不曾补上,却被说成自古以来就是空缺。

在重复出现的《经合》篇前标上了《针服》的名称,却把《方宜》篇合并到了《咳篇》之中;分割出论述“虚实”之理的一部分而作为《逆从》篇,又把《经络》篇合并到了《论要》篇;再节取了《皮部》篇的一部分而作为《经络》篇,还有把《至教》篇放到了后边,却把《针》篇放到了前边。

众多如此一类的问题,不能全部列举出来。打算登上泰山,没有路怎能上去?!

想要到扶桑国去,没有船也不能到达。于是专心殷勤地广泛访求名家,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士。经过了十二年,才达到了廓清条理、掌握要领的目的。又经与大家商讨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令我深感实现了宿愿。

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还得到了郭先生传给的先师张公秘藏的《素问》珍本,文字明白,条理清晰,意义完整,道理周密。用它逐字逐句地详细参校整理的本子,所有的疑问就像冰雪融化一样全部都解决了。

又担心这部书在后学的手中散失,从而丢失了授学的依据,于是就撰写了注释,用来使它永远流传、不致淹没。加上我早先收藏的曾经佚失的卷数,共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然后刻印成一部书。希望人们能据以探究并弄清《素问》的全部内容,依循注解,领会经义;同时用以启发初学之人,宣传并光大最为高明的医学道理而已。

其中文句脱落、文字中断、意义不相连接的地方,是搜求经典论著中具备的内容,摘取过来用以补到该处;篇中的内容佚失、残缺,以致论述的事理不够明白的地方,是根据其中的旨趣,加上适当的文字来使其意义清楚起来;一篇与另一篇合并不分,意义互不相关,缺漏篇名的,是分辨所论事理的类别,另拟一个篇名标在篇前;君臣问答、礼仪错乱的地方,是考核订正尊卑的关系,增补称谓来使其中的尊卑关系明确起来;文句颠倒错乱、文字残缺,内容前后重复的情况,是详细审辨其中的旨义,删去繁乱的部分,来保留其中的精要;言辞与义理深奥难懂,难以简略阐述明白的地方,是另写了《玄珠秘语》一书,来论述其中的道理。

凡是增加的文字,都用朱色写上,使新增的与原有的内容一定分开,各自的文字互不混杂。希望这部书能使圣人的旨意明白光大起来,阐发出《素问》中的玄妙道理,就如众多的星宿高高地悬挂在天上,奎宿、张宿等等确定不乱;又如深深的泉水清澈透明,鱼虾等等全能分辨。君民没有夭折和横遭不测的可能,四夷和华夏的人们都有长寿的希望。使医生们不出差错,学医者更加明白,最高明的医理流传不断,美好的消息连连相传。千年之后,才会知道大圣人的仁慈恩惠实在乃是无穷无尽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