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实践篇

2023-01-22  本文已影响0人  未命名屿不知名魚
一、提纯力:三环套月笔记法

“三环”,即案例、金句与知识点,这三环是演讲和写作必备的素材,而“月”就是应用。

✔案例

1.从个人体验中萃取案例

• 记录内心深处恐惧或尴尬的时刻。

• 回想历史性大事件发生的时候,自己正在做什么?当你听到这个消息时,在哪里?和谁在一起?你可以写下所见、所闻、所触和所感,然后思考:那一天给你带来的影响;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生活的哪一方面发生了变化。

2.从阅读资料中发现案例

• 通过阅读一流作家笔下所描述的内容,可以清楚地描绘出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想象和这些地方的人在一起,还可以将这些景象变成素材。

• 我们还可以从每天的新闻中找到灵感。值得作为“案例”的新闻,通常具备“反常”的特征。

✔金句

金句有这样三个特征:有思想深度、有美感,能引发共鸣。

1.有思想深度

• 金句往往观点明确,是断言式的,脱离上下文也能独立存在。

• 金句的特点就是描述极端,而且有不容置疑的气势。

• 金句在思想性上追求的是先触动人心,再引人反思。

2.有美感

• 金句通常富有韵律感。

•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属于值得摘录的金句,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出来,看看美感是否依然存在。

• 还有一种类型的金句,其美不在于华丽,而在气势,看似质朴,却有力量美。

尽量寻找那些传播性较强的句子。有些句子虽然也很美,朗朗上口,但适用范围较窄,也不用摘录。有些句子虽然是描写某一个体的,但可以推而广之,就值得记下来。

3.能引发共鸣

• 共鸣是有范围的。一个金句,必然能在某个群体中引发共鸣。

• 在演讲与写作中,我们可以将金句用于结尾,不仅可以起到对内容提炼与总结的作用,再次点题,还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

✔知识点

对知识点的整理,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放下执念,不能将自己的旧知识强行解释为新知识

要改掉这样的思维习惯——看到一个知识点,觉得似乎没有什么新意,就匆匆忙忙下结论,“这不就是老生常谈嘛”,看到自己不懂的知识,首先想到的是自我辩解。

2.知识点只有纵向连接上下文、横向做比较后,才能形成网络

• 让书中的知识连点成片,互相打通,成为一个网络。

• 知识点不仅需要放在一个坐标系内,而且要有语境与条件。

3.专精不一定胜于广博

• 我们不用为涉猎范围太多而烦恼,可以通过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的积累,达到“举一反三”深度。


✔案例、金句与知识点如何衍生成应用

1.标签化

我们在收集案例、金句与知识点时,应该为它们打好“应用”的标签。

只要在同一标签下,对知识点、案例与金句进行整理组合,就是一本体系完整的书。

2.拆书

要想应用已积累的案例、金句与知识点,还有一种更常见的实战,就是拆解一本书。

拆解步骤:

①充分吃透书中的知识点(注意:抓住核心知识点即可)。

②围绕每个核心知识点提炼出让人听了就不会忘记的金句。

③将书中对应理论的案例,换成你的案例、新闻中的案例或其他书中的案例,尽量不要用原书中的案例。

二、拆解力:如何把一本书变成一门课

拆解一本书需要读两遍,第一遍读厚是详读,第二遍读薄可以略读。

1.把书读厚——先补充相关知识

✅找到“枢纽书”

枢纽,就是中心的意思,即所要拆的主体。

寻找枢纽书的方法:

①“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每个领域都有经典图书。

②“依义不依语”。不要执着于表面的文字,而是要随文入观,找到真实的义理。

✅选择“卫星书”

①同步读的书要互相形成参照与补充

②要仔细确认“卫星书”和“枢纽书”之间的关系,问自己两个问题:它们值不值得读?是否需要和“枢纽书”一起读?

❇️把书读厚的过程,不用读完一本再读一本,而是要把“枢纽书”与“卫星书”当成一本书来读。

假设我一天有两小时用于阅读,我会用一小时来读“枢纽书”,用一小时来读“卫星书”。读“枢纽书”时,要找到三环——案例、金句与知识点,然后在读“卫星书”时带着这些新鲜的思考,这样阅读,效率才能最高。

❇️“枢纽书”相当于提供了一门课的坐标系,我们可以把“卫星书”中的相关部分用便笺纸粘到“枢纽书”上,或者直接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书写时,不但要简略写明所补充的“案例、金句与知识点”,而且要标明出处页码,便于索引。

❇️每年只要读9~12本“枢纽书”,再以它们为原点,安排其他阅读资料,就可以构建成12堂课,这样碎片化时间的阅读最终就能变成系统学习。

2.把书读薄——对知识进行加工打磨

①首先明确要把书的哪一部分变成课,然后围绕这个主题把书读深。

②当明确了“要把书拆成什么课”后,需要找出相关核心概念。与核心概念相关的主题句通常在该部分第一句。

❇️对核心概念能记住多少?

通过一条“神奇之线”增强回忆能力:

①在白纸上画一条斜线,读完之后马上在斜线上记录文章的主旨大意,尽可能用较少的词语,几个词就够了,一个词最好。

②回忆的过程不要回看,一次补充结束后,再翻看书对照,练习得越多,记住的也就越多。

“神奇之线”示例

✔“拆书成课”五步模板

第一步:破题

假设特定人群在特定场景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对应到书。这部分最后用一句话总结要解决什么根本问题。

第二步:简单介绍书的内容和作者

• 介绍内容主要强调此书的权威性,为什么要把它拆成课。

• 介绍作者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

①作者经历中最值得称赞的地方(比如首创了某个理念、获过什么大奖等)。

②作者有趣或有意义的经历(对作者的成长、思维产生影响的经历)。

③作者的其他畅销书。

第三步:进入核心理论部分

①将自己所要讲的逻辑架构告诉听众——最好先从一个故事进入。拆书成课模板中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前500字内(即大约三分钟的表达)必须出现故事,从故事进入正题。

❇️此部分要注意:“三”是一个奇妙的数字。在我们的模板中,知识点不能超过三个,因为超过了三个就很难被记住了。

②把原书中有思想价值却拗口的话,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③在维度选择上,不能偏离课的主方向,各个维度之间也要有内在联系。

第四步:指向如何落地应用

也就是说,由书到课,由课到“我”,指明课与“我”有什么关系。

第五步:结语

结语是全课的“总结+升华”,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用更精练、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和表达。

❇️不管时间多长的内容,拆书成课“34字诀”都适合:“不晦涩,不鸡汤,不书面;有理论,有案例,有方法;抓增量,化概念,宁可小而深,不要大而全”。

三、简化力: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削弱形象化的五种坏习惯

不管是文字表述还是口头表达,都容易犯五种错误,它们会瞬间破坏形象感,是简化力最可怕的对手:

1.自以为别人知道自己已知的知识

表述的内容应该贴近受众群体的生活。

2.喜欢用引号做自我辩解

引号的合理用法有两种:一种用于直接引语,如老王说“我是公司里的少壮派”;另一种用法是指,这个词用在这里并不是它的本来含义。

如果在一种表达中不带上自我辩解的引号就不舒服,那么多半是因为就不该用这个词。

3.使用意思模糊的词语

这些词语包括:几乎、可能、部分、主要、大概、相对而言、比较、在某种程度下等。

4.堆砌枯燥的陈词滥调

如果我们使用千篇一律的套路或四字成语,就如同演员僵硬的表演。

5.过多地使用形容词

写作中有一个口诀:名词比动词好,动词比副词、介词好,形容词最不好。虽然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化,但是大量堆砌形容词,确实会显得内容空洞、逻辑混乱。

四、共鸣力:直击人心的力量

逻辑可以影响你的大脑,故事才能捕获你的心。如何通过故事制造共鸣呢?

✔以开场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1.在开头制造意外

意外不一定是精心设计的句子,也可以是利用场景反差。

2.先声夺人,加入一点戏剧性的元素

戏剧性的情节或金句可以激起人们的兴趣。

3.立规矩

通过一个具体设计让观众接受所要讲的故事设定,从而进入导演的语境。

❇️“立规矩”要放在故事的开头。如果开头没有“立规矩”,那么听众依然会停留在自己的习惯里,会对讲故事的人及其所讲之事产生很多疑问,甚至质疑。

4.引发好奇

激发兴趣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提问,但并非随便提问,而是问有趣的问题。

好的故事开头应该是“这个曾经银行存款不到500元的中年男人,怎样带领整个村庄实现飞跃?”

5.深化

通过对比,制造落差,留下悬念,但不要对接下来讲的内容泄露太多。

✔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结尾

1.镜头回放

即简单总结之前讲过的内容,然后展示更宏伟的图景与广阔的前景。

2.号召行动

如果你希望鼓励别人采取行动,在故事最后就应该传递有力的信号。你也可以把所探讨的思想转变成鼓舞人心或充满希望的未来愿景。

3.发出个人承诺

有时一个故事的成功,是因为讲述者自己做出了重大承诺。

4.切换视角

重新审视或者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定义自己讨论的主题。

5.叙述对称

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结构,也是为了呼应开头,创造出头尾呼应的感觉。

6.诗意的激励

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收尾,以此深深触动人们的内心。

7.翻转或自嘲

通过翻转或自嘲,制造一个耐人回味的结尾。这种翻转与自嘲的本质,是“向着一个愿望努力,现实却和你开了个大玩笑”。

五、自省力:在毫不留情的省察中前行

✔复盘的三种角色

三种角色分别是引导人、设问人和叙述人

①引导人的角色是维护正常的讨论氛围,保证讨论不会偏离复盘的主旨

②设问人的角色是带动大家思考,不断探索事物的本质,发现隐藏在表面下的规律。

③叙述人是复盘的主角,即复盘内容的当事人。叙述人需具备一定的素养:逻辑清晰,能够跳出画面看画,能够真实、完整地还原事件

✔复盘的四个步骤

四个步骤分别是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规律

第一步:回顾目标

回想一下当初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或期望的结果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目标和目的不同,目标是“要达成什么结果”,目的是“为什么达成这个结果”。

第二步: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就是对照原来设定的目标,检查完成度

第三步:分析原因

分析原因时,必须仔细分析事情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原因

第四步:总结经验

分析得失以及是否存在规律性的东西。与此同时,还要考虑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复盘四步法中的常用问题

六、提问力:细颗粒度探寻事实细节

❇️检测自己的倾听能力

你可以试着回答以下九个问题,以此判断自己在复盘中是不是善于倾听的人:

1.叙述人叙述时,你能做到不受到对方的情绪、态度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吗?

2.叙述人的表达有些枯燥,你能保持微笑、看着对方并鼓励对方说完吗?

3.叙述人的观点与你的观点产生分歧,你会等他讲完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吗?

4.叙述人对某一部分的复盘别人已经讲过,你能克制住自己插嘴的冲动吗?

5.评判叙述人的观点和内容时,你会注意到自己内心的偏见吗?

6.叙述人的复盘中存在明显错误,你会把注意力放在错误上,还是寻找他讲得对的地方?

7.你会尝试找出叙述人说话的逻辑和重点吗?

8.你会把注意力一直放在复盘的主题上,跟着引导者的思路吗?

9.你会注意到叙述人字面意思之外的“潜台词”吗?

✔如何做到“专心”倾听?

1.要从心理上做好“听”的准备

意味着要有正确的态度,愿意保持专注力、增加警觉性和理解力,并且拥有相关的背景知识。

2.即使表演倾听,也要演到自己都相信

3.要警惕自己的偏见

要表现出对发言者的尊重,但关于对方提出的假设与理由,我们要保持中立而批判的态度

4.不要随便插话打乱节奏,要做出鼓励发言者的反应

对方出现停顿时,你要做出反应,这样能够让发言者感受到你在认真地听。

5.所有的肢体语言都是倾听的一部分

✔5why分析法

通过连环追问,找到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进而追寻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例如,一台机器不能正常运转了,你就要问:“为什么机器停了?”

“因为超负荷,保险丝断了。”

“为什么超负荷了?”

“因为轴承部分的润滑不够。”

“为什么润滑不够?”

“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为什么吸不上油来?”

“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为什么磨损了?”

“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

七、螺旋力:在知与行的相互作用中上升

✔目标的三步分解法

第一步:将大目标拆成可视化的小目标

以曾国藩为例,他的大目标是成为圣人,这可能需要20年才能达成,那么小目标就是一年内先戒掉自己身上的坏习惯。

第二步:分解到个人行动层面

确定小目标之后,就要导向“接下来做什么”,即开始做什么、继续做什么、停止做什么

• 开始做什么,就是根据复盘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开始做哪些新事情

• 继续做什么,就是找到之前表现不错的地方,继续强化

• 停止做什么,是经过复盘发现原来哪些做法错了或者效率低下,果断停止

第三步:比照大目标,对小目标进行复盘,看是否会打偏

一旦确定大目标就轻易不要变化,但是需要对小目标进行复盘和优化。每次对小目标进行复盘后,要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 如果不达成这个小目标,对大目标会有什么影响?

• 如果没有影响,那么是否可以选择一个替代性的目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