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里的新年
冬去春来,两三个月,几乎都在忙乎快递那些事儿。
1到2月,目标是武汉。本来准备回家过年的我,几乎没有往武汉快递东西的打算,即使收到了来自多个朋友的提醒,依然觉得,武汉的疫情,应该就是华南海鲜城附近的那一片小小的区域,只要提醒亲友不去汉口,只要在火车上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应该就是安全的。
可小道消息疯传,甚至有人悄悄说,故宫女奔驰事件,就是为了避免大家过度关注武汉疫情的,总之,心里是越来越慌了,退票的同时,打了电话给武汉的姐姐,问她是否需要口罩,她说,手头还有二三十个当时为了防雾霾准备的。
这怎么够!
上海的口罩仿佛一夜之间也没了,这个时候真想隔着太平洋抱抱女儿,知道我有过敏症,她给我备了一盒3M口罩,N95的,鼻炎时好时坏,也没怎么认真戴过。给上海的公公婆婆留了一些备用,大概放了20只,加上一盒海参,发武汉。那天已经是大年三十,顺丰小哥确实靠谱,一小时之内上门,看到目的地是武汉,报以同情理解的表情,说了一句,再过几天,不知武汉还通不通。
公婆加上哥嫂一家到我家过年,一边看春晚一边刷顺丰的行程,不得不说,当时的顺丰是靠谱的,眼见这光标一点点靠近目的地,直至送达。
有了这条“驼峰航线”,我前前后后寄了六七个快递过去,护目镜、一次性手套、消毒泡腾片、维生素、常用药......好像那段时间,只要有一个快递在途,光标在移动,心里就是安稳的,觉得武汉这座城,没有被放弃,还有烟火气,还有人,在逆向而行。
终于,武汉一点点慢慢活了过来,从前的恐慌,变成了未来可期。
上海快递终于可以进小区,门口堆积如山的快递,一夜清零。
本来以为按下暂停键的日子,可以慢慢地恢复如初。
没想到,病毒的下一个震中,竟然不是中国的其他大城市,甚至不在亚太,而是遥远的欧洲和北美。
记得有本小说里面说,以后经济和交通的发展,不是线状,而是点状,一个个中心城市的CBD呈放射状,影响周围一个小城市群,这些中心城市互相之间的联系,可能不再和距离远近有关,而与互相之间产业的互补有关。
如此想来,最危险的那些城市应该是跟武汉联系最紧密,人员往来最多的城市,比如北上广,比如温州,而温州,又跟意大利联系最紧密,而意大利又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
纽约、伦敦、东京......国际化大都市启动了随机模式。
到3月,援助的重点,从华中变北美。
一开始,用的快递也是顺丰,算路径依赖吧。也确实寄到过两个,大概5到7天。
随着北美疫情越来越严重,感觉顺丰爆仓了,最近的一个快递,用了10天,从浦东机场转到杭州萧山机场,开始发运。这十天,给顺丰客服打了无数电话,在顺丰后台碰了无数软钉子,永远的客客气气,永远的无能为力,心累。
好友介绍,又追发了一个DHL。除了爱心防疫包一定要去门店发,其他的体验堪称优秀。从门店回来,忙中忘记拿单据了,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DHL客服留了言,并留下了手机号码,过了半小时,微信里收到了客服的回复,帮我查到了两个快递的运单号。
更让人惊喜的是,当晚,海关状态就已经更新,看来,是顺利出关了。然后,是离开转运地,海关状态更新,到达辛辛那提......营业点转运,目的地签收。
三天签收,而顺丰那个快件,显示从杭州萧山机场转运36小时了,依然没更新状态。
用顺丰寄国内件也未果,因为去武汉,只让寄口罩和护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