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友会道学•国学•养生读书

中医探索 | 四圣心源书记一,校注和自叙见传医之心

2017-08-15  本文已影响58人  怡儿话书影
本文王小马笔记,图片为网络精选,首本是所读之四圣心源

中医探索,博大精深,从书籍理论到实践操作,耗尽一生也未必能够研究系统,敢说中医探索?做探索营和小伙伴一起?

无非就是希望能多学一点,一边疗心,一边疗身体吧,却发现中医书读来,特别有意思,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背景,还有哲学,伦理道德等,仿佛和古老人文更近了一步,于是坚定了学中医的心愿。

还是扎扎实实,一边读医书,一边学实践吧。

读四圣心源的原因,来自李玉宾的推荐,也是一位中医医生,写了破解中医治病密码的书,其中的理论依据就来自四圣心源,一气周流,是清代名医黄元御对医家四圣的经典之作解读后的理论升华之作。

简要的说,黄的医书,从阴阳五行,到一气周流,似乎更为集中了。又有说法,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强调扶阳抑阴,有失偏颇。但无论如何,在诸多近现代医家眼中,他都是四圣之后,难得一见的医学名家,通理论更通实践。

我为何从这本书看起,而不是黄帝内经或者伤寒论,原是想从清代名医解读黄帝内经,是否更有利理解前人名作呢。后来发现,读通这本也是不太容易。

习惯性先从前面的序开始读,还有校注和内容提要。

发现,这其中就读出点意思了。

1  作者和校注者都是理论和实践名家  书版甚多

校注中提到黄元御详加讲述枢轴运动,也就是后来说的一气周流,圆运动。他崇尚气化,中气,四维,心肺肝肾。其中有方药简洁精当,适合临床,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临床医书。

校注者孙洽熙是黄元御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之学,也就是有渊源,又是陕西省名老中医,主校黄元御医学全书,河间医集等。主编麻瑞亭治验集,李志愚医案等名老中医经验性医著3本,合计2000多万字。

也就是说,无论是作者,还是校注者都是理论和实践同步的医家,不仅学习理论,更研究医案,注重传承,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这本经典好书,四圣心源。

黄元御,名玉路,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著名医家,也是乾隆时期的御医,乾隆亲授 妙悟岐黄匾额。

四圣心源是黄氏诸医书之会极,还有素问悬解等十二部医书解读。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什么,就是一个精读经典又写就很多自己思考的大家。

十二部经典医书的读书心得和研究啊,爱读书的伙伴可以学习一下了。

再来这本四圣心源的底本是丹徒赵克宣兄弟的赵本作为底本,还有闽本,蜀本为主校本等。另有集成本,石印本作为旁校本。

还不包括很多其他刻本等,现代的版本,有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还有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四圣心源还有很多,可见这本书影响力之大。

校对本中写到一些关于字词句的内容就不做转述了,都是非常严谨的学者风范,可知校注者之严谨认真。

传承多年的典籍往往是因为可以通行世间多代,影响甚大。不由想起,对于一个著书立说之人,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书可以流传下去,影响社会千秋万代吧。

对于黄元御,如果知道身后,自己的一系列医书有深远影响,也可以心安了。

2  读四圣心源自叙,感玉楸子传医之心

医家四圣是谁,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在黄元御看来,这四圣之书,可以争光日月,却薪火无传,他担忧后世作者不能明白其意,于是就在忙碌之中,坚持作四圣之书的解读精研,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还有长沙药解等等。后又做四圣心源,是会极之作。他写四圣心源自叙,似乎受环境影响,也可能是他乡之恨,自身的身体状况等,有黯然神伤之感,并不是意气风发。

年纪大概在五十左右,属于古人的老年,并且还身在御医之位,虽受皇帝眷顾,却是一点也不敢放肆,常常忧心忡忡吧。

他想起,虞氏春秋,屈原的离骚,慨叹上天对羁愁之人更加厚待,大于安乐之人。又说穷愁之境,很少有消闲之日。

这些文字,很难看出是一个备受皇帝推崇,又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极大贡献之人。

难道他急于著书立说,是对自己的命运有一种预测,或者担忧没有机会写更多的作品,忧患天下么?

查其背景得知,黄元御年轻时和很多人一样用功读书,渴望取得功名,为国为民,可是用功过度,得眼疾又被庸医延误,最后大黄和黄连造成脾阳大亏,屡范中虚,最后左眼失明,从而不能再考取功名,从而发奋学医,终于成了一代名医。

不知是不是因为这种经历,还是他一直都有时不我待之感,所以在后来,奋笔疾书,一边忙碌御医,一边不停著述,终于病倒。

他的医书中,重视中土,扶阳抑阴,同时又最后体虚病倒,不知和早年的经历有没有一些关系呢,冥冥之中,无论如何。一代医家的大作,值得我们认真研读。

如今的我们,有多少人,真正愿意精读古书,研究医学,以真正传承和治疗他人为己任,能够为工作尽职尽责就很不错了。

所以学医书还可学为人,学这些医家的济世为民之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