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后,雄安新区能否成为第二个深圳?
昨天是愚人节,却有两条消息无比真实和重磅。
第一条,新华社消息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在这条报道里,新华社罕见地用了“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样的字眼,不仅在这一届政府的新闻里没有出现过,整个21世纪的新闻也少见。同时,新闻还说,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由此可见,雄安新区的特殊性。
第二条消息,同样是新华社首发。中共中央决定,许勤同志任河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并且是河北省省长的候选人。此前三个月,许勤接棒马兴瑞,成为深圳市市委书记,并兼任市长的职务。许勤在深圳履职近十年,是在任时间最长的市长,在其担任市长的七年里,深圳市的GDP从8000多亿到去年突破19000亿。
先是提拔为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同等的高度,紧随其后将最了解深圳的许勤调任河北省担任副书记,中央对雄安新区的意图非常明显。38年前的春天,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于是有了现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里的深圳,也有了中国经济腾飞的代名词。而今,同样是在春天,高层在白洋淀画了一个圈,希望再造一个深圳和浦东。
对于很多人来说,雄安新区是一个意外。此前并没有多少媒体预测到这个决定,虽然总书记习近平多次深入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考察调研,今年2月还专程到安新县考察,但此前媒体和外界讨论最火的一直是通州。如今,通州刚刚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不到两年时间,雄安新区的速度超出很多人的预期。
河北省容城县为什么是雄安新区?原因大概有三个,一个是这片地区的地理位置很优越,离北京120公里,不远不近,而且距离北京新机场更近;二是这片地区环绕白洋淀,生态非常好,没有其他地区的环境污染和雾霾;三是为了协同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带动河北中南部地区快速发展。还有观点认为,保定自古以来就是拱卫首都的地方,所以雄安新区作为“副首都”的定位非常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自1992年浦东新区成立之后,截至2016年6月江西赣江新区成立,全国共有18个国家级新区,遍布各地。不过,雄安新区的定位和其他各省的新区定位都不同。新华社的新闻已经说明,雄安新区是继深圳和浦东之外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第二个,雄安新区的远期控制目标约为2000平方公里,比深圳的1996平方公里还大一点。
最重要的,当然还是雄安新区的政治定位,它承载的使命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一言以蔽之,它是“首都副中心”。
北京的负重众所周知,人口、环境、交通,以及离海岸线近都是弊端,所以近几年有关迁都的话题此起彼伏。此前言论称,迁都之计,一在中原地区另择新都,学习巴西、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二是在北京周边寻找一处,将行政部门迁往落地。最终高层选择了通州作为“北京副中心”,但依旧无法缓解负担,于是雄安新区出现了。
河北省安新县根据习近平的指示,雄安新区有七方面的任务:一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二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三是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四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优质公共设施,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五是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六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七是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
可以想象,未来白洋淀周边一定会出现很多高新企业,甚至不排除中央部委和大型央企总部从北京搬迁至此。一个新区的出现,自然经济发展是首位,所以雄安新区一成立,领导班子就很高配,直接深圳市委书记走马上任。而在第六条和第七条里面,推进体制改革,开放新高地,都表明了这届政府想要在这片地区“开荒”的雄心。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靠政策支撑,当年深圳的崛起,正是因为邓小平以及后来的执政之始终把改革开放当作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所以深圳的政策可以“一百年不变”。后来的实践也证明,这项政策的明智,各种尝试和记录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也才有后来的“深圳速度”。
所以在38年之后,雄安新区是否有可能在未来成为第二个深圳,最关键的当然是政策的持续性。很多人担心的是,雄安新区千万不要成为第二个曹妃甸开发区,当年也是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但是现在的曹妃甸,已经步入话题低潮,发展乏力。当年和深圳一同划入特区的厦门、汕头和珠海等地,也没有再出现第二个深圳。
不管如何,雄安新区的出现都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至少在地产和股市方面,已经有人蠢蠢欲动。我们拭目以待,希望这个国家能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