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码的毛片我都不会看,我会去朋友圈看打码的自拍?
最近的朋友圈,被“红包照片”又一次刷爆:
来看看效果:
然而,大多数人的反应是这样的:
当然,这个时候少不了借势营销的高手们:
说实话,不得不赞叹微信现在如此强大的舆论导向,产品功能的微小改动,往往都能引发一波全民性的话题。
借着这件事,不妨系统地梳理一下“红包”的前世今生。
一、红包的前世
1、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国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送红包更为普遍的意义,一是给晚辈一种关爱,压岁钱、生日祝愿都含有平安吉祥的寓意;二是婚嫁喜庆有喜当贺的礼仪,以及亲友初会、相聚互馈祝愿的表示;再一种则是完全出自内心感戴之情的酬谢。
应该说红包文化除了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还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
2、自上世纪70年代末送礼的风气漫开,红包逐渐变味,从原先的庆贺压岁延伸到求助、感谢,范围从自家、亲友延伸到许多行业,送红包也渐渐有了“行情”,形成可怕的陋规。
授受中不但心照不宣,而且“论斤计量”、“按质议价”,这样的红包就有了贿赂的色彩。红包也赤裸裸抛开红纸袋面纱,大信封、牛皮纸袋、香烟筒、糕点盒等都成了异化的红包。
二、红包的今生
要说到我们平常抢红包、发红包的习惯,还得从微信说起~
1、2013年8月,财付通正式与微信合作推出微信支付后,弓晨所在的基础产品中心就开始不停地为微信支付研发新产品。
2、红包系统的诞生时间是2013年11月,一次基础产品中心的头脑风暴中,弓晨和同事们想到了可以在2014年春节时,把公司内部发红包的传统做成一个应用,吸引普通用户使用,增加启用微信支付的用户数量。
3、直到11月26日上线前,为了让“抢红包更快更爽”,弓晨才请技术的同事把“发红包”界面的一个按钮名称从“随机红包”改成了更吸引人的“拼手气红包”,并且改掉了先写祝福语再抢红包的流程。
4、2014年1月28日下午,“新年红包”的图标第一次出现在了微信“我的银行卡”界面中,6亿多用户可以直接进入微信红包的页面开始发红包。
5、去年春节期间,微信将联合各类商家推出春节“ 摇红包”活动,将送出金额超过5亿的现金红包,单个最大红包为4999元,另外还有超过30亿的卡券红包。
6、春节“一包走红”后,微信红包的使用也从春节等特定场景,变为放鞭炮、送玫瑰、包粽子、品月饼之外的过节新“标配”。每逢节日发微信红包已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用户习惯和文化现象。
7、紧接着,作为从支付为起点的支付宝也加入红包竞争。两大公司春节期间投入数十亿元人民币作为奖励,以吸引用户通过它们各自的支付系统发放数字红包。
移动支付作为金融服务的切入点,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大多数移动支付仍被用于网上购物,但在过去的一年里,已有数千家零售店开始接受二维码支付。
所以,说回到起点,微信做红包功能的初衷也是为了争夺移动支付的战场,增加微信支付的用户数。
三、人们对红包的看法持什么看法
其实大家对红包的看法各不相同:
有人认为,红包是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
有人认为,红包是为了维护与朋友的关系和自己的面子;
也有人认为,红包是一种社会人际关系的投资。
四、那么问题来了:明知道靠抢红包发不了家,人们为什么还爱抢红包?
下面是网上有人给出的答案(转载的太多,已经不知道源头是哪位老师写的了):
1、时间成本太低。
闲着也是闲着,与其替上帝操心世界末日,替汪峰操心大舅子,不如抢点红包买个茶叶蛋吃,回头默默发在朋友圈,还可以低调地炫个富。近年人们看到网络上粉丝营销风生水起,“耍猴技术哪家强”只是表象,其实粉丝营销的真实基础是亿万网民低廉的时间成本。不仅仅是几毛钱的红包抢得热火朝天,任何一个转发抽奖的微博都有无数拥趸,其他微博下边都是骂声一片,只有抽奖微博下面的队伍最整齐,“抽我抽我”“楼主好人”……互联网时代的人心最容易收买,只需要一个抽奖,一个红包即刻。
2、图个热闹。
你会发现,有些分明很有钱的土豪,也热衷于在各个群里抢红包。他们不是葛朗台,只是把抢红包当成一种集体活动。热闹之于国人,就像葡萄糖之于草履虫,这种诱惑是不可以拒绝的,因为它发自本能。花钱凑热闹的事都有无数人愿意干,何况不花钱还有小钱赚。实践证明,只有中国互联网企业最懂中国人,像抢红包这种“移动支付创新”,硅谷想破脑袋都想不出。
其实说到底,还是满足了人们贪婪,虚伪、窥探的“七情六欲”。
五、我看“红包照片”
虽然,人们对红包照片这一功能毁誉参半,但是我还是倾向于把它当做一次活动运营或者是一次实验性质的测试,而不是功能的迭代,其目的也不能看作是为了增加绑定银行卡的微信用户数量。
从运营的角度来说,它既满足了看客的好奇心(图片真得有说得这么好吗?)又满足了放图者的虚荣心(发照片可以收到红包,还能显示有多少人看过), 再借助自家“朋友圈”这一平台,能够得到爆炸式的扩张以至于刷爆朋友圈也是合情合理的。
而且微信也考虑到这一活动的过度泛滥有可能会影响原来的生态,所以也对它设置了时效。
最后,表示同意白崎老师的说法:
1,红包照片可以理解为一场灰度测试,用来保证新功能的稳定性和服务端极限承压能力;
2,尽可能地保证更多用户使用最新版本。因为用户如果不升级,新的红包功能就覆盖不到全量用户,这才是致命的。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点小小的思考,至于微信的产品经理到底是怎么想的,让他们自己开会讨论去吧!
还有,听说这次刷屏事件最大的受益者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