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某人要求写点东西

2018-01-17  本文已影响0人  HZDPPA

      新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周遭的人好评不断,便百度了一下,片名出自清华大学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本意是“做学问不分中西”,后来延伸为一种“不计较得失,无所谓惧”的人生态度。我本以为这部片子无非就是讲青春时代的热血沸腾,营造一种富有年代感的氛围,像很多文艺片一样,都是同一种调调,打的是怀旧牌,带着很重的时代痕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即使有也是无关紧要的时间跨度。当然本身电影去迎合大众口味是无可指摘的,只不过用一种所谓的现实感,去展现生活,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是很粗鄙的。那种有广度没深度的影片,全是赤裸裸的对人民大众审美的侮辱。可是当我看完之后,才觉得原来自己的想法太过于偏激,所以我才会一开始就先入为主,从自己很狭隘的一面去判断,但最后至少我认清了这个时代的事实,我们的时代缺乏“格局”,更缺乏从大格局去寻找至善至美。 

      用一句很老套的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网络影评对这部影片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其中有一个人写道:“电影想表达的是几代清华人精神传递。”虽然我到达不了别人的这种高度,更没有体会到这种传承的意味,但电影至少让我去思考,而我认为电影主要想表达的是去做最真实的自己,听从自己的内心,保持对真理的笃定。所以整个电影最打动我的场景当然是泰戈尔的演讲--“对自己的真实”。我还记得在高三的时候一个下午的自习,当时班上开了一个非常小型的班会,班会的主旨很简单,每个人说一句你想说的话,我记得我当时对全班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不管怎么样,希望我们大家都成为最真实的自己!”我说完之后有一位男同学大声说:“你是不是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呀!”他说完之后大家都笑了,可是只有我知道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有多么的困难。我们生活的空间非常狭小,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去当井底之蛙的理由,没有格局的人走不出自己的世界,更看不到这个世界的格局。我们曾经都是吴岭澜,以为在这个年龄,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一种踏实,去学习就是没有错的,甚至放弃对自己的思索,放弃对自己的真实。可是用现实来麻痹自己,失去自我,真的是对的吗?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踏实,却得不到真实,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应某人要求写点东西

      我们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现实往往是庸常的,而这部电影表达的却是现实的超越。比如说,影片中王敏佳在坟墓旁醒来时,这是一副极具浪漫主义的画面,是超脱于现实,带有魔幻色彩的一幕,在没有医生且大雨滂沱的黑暗中,她凭借陈鹏赋予的精神力量,真正超越了肉体上的死亡。当然更多的人说这是不现实的,毫无逻辑性。可这种谬论不过在于你没有信仰罢了。

      我们都会惊讶于那个年代的人哪里来的勇气和自信,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饥不择食的年代,拿什么资本去谈理想,我们不愿意相信有人舍弃抛弃荣华富贵,甘愿成为一名受苦受难的军人,化为一缕空中英魂,我们不相信宁可直面深渊,粉身碎骨,也不背叛理想,更不放弃坚守自己心中的执念,我们更不愿相信,当全世界都在对你嗤之以鼻时,还要依然坚挺地向命运反抗。即使你不相信,但总有人会坚信,因为他们的信仰流淌在血和肉之间。在这里不得不提影片中的李想,虽然他为了得到去支边的名额让王敏佳一个人背了罪名,但是他最后却死于拯救他人。这就仿佛像是一株火种,做一个好人,要比做一个没原则的人付出更多的代价,可是,做什么会让你真正开心,你要问清楚你自己。正如梅贻琦所说:“忙碌的生活,给人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什么是真实?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应某人要求写点东西

      所谓无问西东,就是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每当我们行走到恶的边缘时,我们都能听从自己的心声,用善念和对自我的坚守进行自我救赎。我们知道现实是什么,可我们就是要超越现实,寻找最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去选择目标,去抉择人生,用善与自我真实的火种,点亮众生。

      在这部影片中我不仅看到了家国情怀,更看见了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对自己思索。当我们真正拥有大格局的时候,不管我们在哪儿,我们都将会是国之重器,不论我们干什么,我们都会让国家相信真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都活得太苟且,我们都不够真实。青春在此,理想在望,无问西东,山高水长。

应某人要求写点东西

所以,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在时代的洪流里静坐听雨,雪中听琴,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