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有趣的问答句,有问有答,有问不答,答非所问
前言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疑问句。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有的几乎通篇都是疑问句。
有的作品中,有问有答;有的则只有问没有答;有的虽然答,但是看上去答非所问。
一、有问不答
王维的同乡来看他,王维作了一首小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诗以问句作为结尾,答案是什么?王维当然知道答案,但是他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给读者,如果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
但是有的诗句,提出的问题诗人也不知道答案,例如屈原在《天问》中,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方面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开篇就对大自然的形成提出了疑问。后面还对日月的运行提出了疑问: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日月众星在天上是如何运行的呢?
南宋时,辛弃疾在一首词中借鉴《天问》,也使用了一连串的疑问句。可贵的是,他对于月亮的运行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猜想,月亮是不是每天都会沉入海中,在海中,月宫会不会被大鱼撞坏,玉兔是不是学会游泳了呢?如果没有损坏,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成弯钩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 :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 》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在当时的认知里,辛弃疾这一系列的提问,无意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一个美妙的意境。
二、有问有答的诗词
诗人们在吟诗填词时,大多也不会提出屈原、辛弃疾那么深奥的、难以回答的问题。实际上,在很多诗词中,还是有问有答的。
但是这些有问有答的诗句,也有些不同的表现。有的只提出问题,并没有说明问题是什么,在回答中可以看出。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第一句问,后面三句都是答案: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松下问童子,问了什么,问了几个问题,从第一句看不出来。但是从后三句的答案可以看出,有三个问题。
你师父哪里去了?去采药了。
去哪里采药了?就在这座山里。
山里的那一部分呀?我也不清楚,云雾太深,不知道具体在哪里。
也有的问题很清晰,答案也很清楚,例如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也是有问有答: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哪里北望神州故土呀,北固楼。天下可称为敌手的英雄是谁呀?曹操和刘备。
古诗词中有趣的问答句,有问有答,有问不答,答非所问
三、答非所问
有不少作品中,前面提出问题了,后面似答非答,或者说答非所问。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发端两个疑问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后面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两个问题: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准备结束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君能有几多愁?
这次作了回答: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有多少?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春水呀,一眼望不到头。
又如杜甫的这首五律《赠高式颜》:
昔别是何处?相逢皆老夫。
故人还寂寞,削迹共艰虞。
自失论文友,空知卖酒垆。
平生飞动意,见尔不能无。
第一句问:昔别是何处?第二句没有回答,或者是答非所问:相逢皆老夫。
之所以第二句答非所问,是因为第一句其实主要目的不在于寻求答案,其真实的目的是表示二人是故人,这次相逢已经是重逢了。第一句写过去,第二句写如今,有今昔之对比,自然生出很多感概。
当年一别(还是年轻人),如今再次重逢都已经上了年纪。
古诗词中有趣的问答句,有问有答,有问不答,答非所问
结束语
带有疑问句的诗词,后面有回答也好,没有回答也好,都是诗人根据主题做出的选择。例如贾岛第一句问,后面三句都是回答。杜甫第一句问,后面七句都不作回答。
诗词中,使用疑问句,特别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从时空上扩展意境。特别是在结尾处的提问,如同电影结束或者评书结束时留下的悬念,语尽而意不尽。
@老街味道
律诗的对仗,上联是因果关系,下联也必须是因果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