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孝文化为什么那么重?

2020-09-25  本文已影响0人  澜雲

最开始的孝,是与中国的选官文化有关。

春秋战国,国家混乱的一批,不少所谓人才,都是鸡鸣狗盗之多。

当时也顾不上了,虽然道德有瑕疵,能用就行。

秦大统一之后,到汉,当时朝廷的选官用人上,发生了大变化。

刘邦建立汉朝,觉得啥人都用不像话,要求各地推选“称明德者”入朝为官。

到汉武帝时,逐渐演变为“察举制”。即自下而上推举人才。有点像现在公司内部推荐的意思。

当时汉朝确立了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中,对孝极为推崇。

孔子曾说应该为父母守孝3年,后来孔子去世,孔子的弟子子贡,就是在孔子坟旁盖了草庐并住了六年才离去。

孔子不少门生,都活跃在后来的政治舞台。

所以汉代,推举人才时,孝廉是最基础的一个海选。

“孝廉”的意思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各地每年推举一个“孝者”,一个“廉者”,都是通晓诗书的儒生。

被推举就意味着,就是正式的公务员了。现在靠公务员要笔试,和面试。

那时候只要你是个孝子,并且读过书,加上有人推荐就可以。

在两汉,不少政治影响巨大的朝廷大卿,都是孝廉出身。

孝顺肉眼可见,廉洁与否当官了之后才知道。

孝和德没有一定的考核标准,都靠主观,也看社会舆论导向,所以很容易枯名钓誉,进行社会化包装和营销,成为戏精的舞台。

数据上看,两汉(含三国),是孝子辈出的高峰。

就像现在保送清华北大,学习好不行,还得有独特的专长,比如全国奥数冠军,语言类NO.1,运动类前十之类的,你要打败1w个同学,才有希望。

在汉朝,比拼谁更孝顺,比咱们高考还疯魔多了。

看看那胡扯的《二十四孝》,就明白了了。两汉和魏晋时期,占据24孝的一半多的名额。这本书里,平民只有8人,其余都是比如孔子门生,天子,世家子弟,官场人士。

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就制造出一个网红灵异事件,他守寡的母亲想吃鱼,他就大冬天的光着身在趴在冰河之上,竟然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于是口口相传,一下子上了热搜,成为孝子红人。诸位大V纷纷点赞转发朋友圈,一下子名声千里。后来他果然被举荐当了官。从县令一路往上,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相当于军委主席,与丞相并列)。

所以说了,很多文化不是凭空就有的,都是人为制造的,要不然,西方应该也和我们一样,有孝文化了。

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加强版思想,又在宋朝的朱熹的倡导下,我们国家有了独特的“孝道”文化。

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了绝对权威,不可被质疑,甚至拥有生杀之权。

经历代帝王的不遗余力的推广,民间的执着追求,孝顺这种文化越演越烈,逐渐变成,官民双方都支持的维护秩序重要手段。

孝成为了咱们正经的文化DNA,一代代流传,生生不息。

两晋时期,三年丧与期亲丧已成为官吏的强制性行政规范。就是公务员必须要执行的。

三年丧期内的守丧行为在容体、声音、言语、饮食、衣服、居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如丧期内不得婚嫁,不得娱乐,不得洗澡,不得饮酒食肉,夫妻不能同房,必须居住在简陋的草棚中,有官职者必须解官居丧等等。

南北朝时期,居三年丧入于刑律。不孝顺犯法。

隋唐时期居丧制度全面法律化,不仅将居丧制度全面入律,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条款被列入“十恶”罪中。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名词“十恶不赦”,意思是赶上皇帝登基大赦天下之类的好时候,仍有十大恶人是不能够逃脱的,其中就包括:不孝(不孝顺父母长辈,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不孝顺罪名和挖皇帝祖坟、谋反、对皇帝不尊敬是一个级别的都是十恶不赦里的。

北齐和隋朝,如果父母揪着孩子去官府,告孩子忤逆或者不孝,当父母官的会非常的头疼。

因为如果上报自己管辖区域有这种不孝的案例,自己的升迁和政绩也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审判都是非常严厉的,直接当场打死孩子也是常有的事情。

这等于,如果你为人子女,就是父母的私人财产,父母可以非常正当的以不孝来请求法律结束你的生命,对孩子有生杀予夺之权。

如果你不孝顺,不单单是怕唾沫星子淹死,还可能被人抓住把柄,丢官,进大牢,还可能丧命。

当不了皇帝没关系,多生子女,这样也可以体验当皇帝的感觉。

唐朝著名诗人李贺,写出著名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的那位。因有才华受到韩愈赏识,刚想参加科举,倒霉催的,父亲去世。那时就已经规定,父母去世,不可以当官,不可以科举。要回家守孝三年。

他萝卜青菜,苦熬三年,家里穷的要死。三年满终于可以去科举了,考过府试,正要去参加进士面试,谁知有些嘴欠的,议论他,说他爸爸叫“晋肃”,发音和“进士”差不多。所以他要去考进士就是不孝……

这哪跟哪吧。但是舆论压力是强大的,网络暴力也是无敌的。最后迫于压力,我们的大诗人最终放弃了参加进士考试。可见以孝为名的喷子,有多强大!

到元朝又编写了一本古代“感动中国”的《二十四孝》画册故事,通俗容易传播。

各类达官贵人,明星大V,民间百姓必读类书籍NO1!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背“春眠不觉晓”,那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讲一个24孝里的故事。

明朝,著名大清官海瑞,母亲要求他必须有个儿子,为了孝敬寡母,他连休3任妻子,纳了2个妾,其中一个妾室进门十多天就上吊而亡,妻子正值壮年也突然暴毙,民间传说是他母亲逼迫虐待而死。

海瑞不知亲情为何物,5岁女儿吃了男仆人给的糕点,竟活活饿死亲生女儿,原因是男女授受不亲。

为了留后,海瑞70岁,还继续纳妾。事与愿违,海瑞的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无一存活,全部夭折。

这样的海瑞,在当时还被评价为忠孝的典范。不过史学家评价他"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 说他是愚忠愚孝。

到了大清,依然规定:“凡居父母及夫丧而身嫁娶者,杖一百……丧三年者,百日剃发。仕者解任。士子辍考。在丧不饮酒,不食肉,不处内,小入公门,不与吉事。”

清朝的民间文化里,还有数不清的不敬父母之人,下场凄惨的故事。还有孝顺父母,最后有福报,飞黄腾达的故事。弟子规也是清朝儿童必背启蒙读物。

到了晚清,还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民间谚语。把父母严重权威化、伟大化。孝顺父母和杀人偿命一样,都是作为最基本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印在所有人的脑子里了。

孝文化所倡导“绝对服从”,甚至哪怕错误也要服从的理念,使得其对于维护统治起到了很大作用。

古代中国地盘太大,不像西方,城邦自治,看那地盘都没咱县城大呢。疆域广大国家的治理难度极大。孝文化能使得家国一体。在家庭里“孝”顺父母,在朝堂上就能“忠”诚君王。

在农村,权利下放,家庭自治,族长和家长可以阻止那些底层不要随便叛乱谋反。毕竟一个大家族,肯定是有人吃皇粮,为皇帝打工。利益不均衡,既得利益者就会死心塌地地替“皇帝”和“官家”治理大量真空的底层。

经济不发达的时代,知识很贵,普通家庭都要靠祖辈一代代传承生存的知识,所以多听父母教导是很好的经验来源。

老人也是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有了孝道文化,就解决了本该社会负责的养老成本。古代又没有退休金养老金,也没有养老机构,通过孝道,可以成功讲赡养老人的负担甩给了家庭。很长一段时间里,生孩子=养老保障,确实是一种投资行为。

孝文化,在多年前,对社会有利,对统治者有利。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存在。

--------------------

我们一直推崇的孝文化,有许多扭曲变形的思想,也让我们深受其害。

孝文化严禁人独立思考和反抗,使中国人顺从不冒险,缺少开拓精神,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让两千年的封建历史,是一圈又一圈的轮回。

还有,比如说,我们国家对下一代的态度和教育就挺无语。

你看看流传的谚语都是,如果你对孩子好,肯定没好下场,如果你对孩子不好,反而会是好的。

对孩子尤其崇尚暴力惩罚,或者冷酷待之。

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打在你身,痛在父母心”……简而言之,对你不好,是因为我爱你。

不少讨论说,传统的这种教育方式,有点像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长期受虐待但又发现自己无力改变现实的人,自己就会将自己受虐的事实合理化,会对施虐者越来越服从。

一开始只是害怕挨打所以不得不服从,到后期就会成为发自内心的自发性服从,因为他的内心已经对“服从施虐者”这件事合理化了。

你要对孩子好,祖父母辈或其他人,会说你“溺爱”“骄纵”……

仿佛对孩子好,只能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这种结果。

还有喜欢虚幻的歌颂父母的伟大,不肯承认,现实中,父母也是普通人。

什么是普通人,来,看一下人性的弱点,这些每个人,每个当父母的都有:贪婪、嫉妒、自私、傲慢、幻想、懒惰、固执、虚荣、不劳而获、投机、偏爱……

父母不都是天然有爱的,乐意无私奉献的,也有自私冷漠的父母,还有许许多多把生育孩子作为投资交易的。

我们从小被父母教育成他们理想的人,诚实,上进。又被社会、学校教育说,父母是最伟大的人,付出最多的人。

但孩子却逐渐发现,父母也是虚伪与自私,不公与懒惰,是普通人。这时候。基本都会有一种巨大的空虚和失落感。

父母教育孩子,也总有“风险投资”的不安感,谚语会讲“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所以从小我们就问孩子“娶媳妇以后,会不会对妈妈不好?”“有了媳妇以后,好吃的给谁吃?”“长大以后赚钱给谁花?”“女儿你可不要早恋啊!”

总好像孩子成家后,就不再是自己的了,而是成为一个跟自己对着干的公司。并且新公司的合伙人铁定对自己抱有敌意,一定会破坏原始投资人的感情一样。

幼年时,我们被迫一遍又一遍的承诺,长大结婚后也会对父母好,父母永远排第一,我们在作文里写,我永远爱爸爸,爱妈妈,无形中,巩固了父母地位。

孝顺,成为固定的底层程序,仿佛一出生,就刻录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面。

我们评价一个人是不是好人,通常会首先关联,此人对父母好不好。如果一个人混的好,我们还经常说,那是一个孝顺的人。

抛弃孩子的父母,老年却要求孩子对自己进行赡养,竟有不少人支持孩子赡养父母,说“父母毕竟是父母”这种话。

有时候,我们教育孩子听话与孝顺,不仅仅全是为了孩子好,其实也是用来保障我们老年以后的利益。

当现代婆媳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大多数男人就会选择“媳妇可以再娶,妈只有一个”的原则。

媳妇或者丈夫对自己的父母有相反的意见,马上就认为,果然媳妇是来破坏我与父母感情的人。果然女婿不是儿。

这样的一个常见的场景就是,伴侣和自己的父母有冲突, 立刻无条件的启动孝顺程序,占父母一队。完全丧失一个人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也有人压抑久了,却不敢反抗,故意默认叫伴侣去出面抵制,自己明处痛苦,暗处窃笑。

全因大脑潜意识说,我们是父母的附属品,我和其他人的感受不重要,父母的感受才重要,我的生活好坏无所谓,父母想要的生活才重要。我,不能反抗。

而伴侣被压抑久了,只好抓住孩子,请孩子和自己是一队,希望孩子永远和自己是一条心。于是一个怪圈又开始了轮回。

如今,大家热情的讨论原生家庭的霸道、专治、不公、偏心、入侵边界和凤凰男、妈宝男、大男子主义、重男轻女、扶弟魔……等等,这些大部分都是孝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创伤,也说明时代演变,东西方在文化融合。传统的孝顺文化内涵也不断的受到冲击。

----------------------

更赞成将“孝顺”改为“爱”。

因为孝顺,总有点被压迫,用传统道德绑架的意思。

爱,是主动与接纳,是有思考的产物。

我看到了缺点, 狭隘,伤害,偏爱,控制,付出,索取。

所有的一切我都明白,我还愿意爱你,用我的方式。

不用金钱讨好,不用听话来博取关注。

而是我接受我的来处,我体验我的人生。

文中部分摘取《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明朝那些事》《旧唐书》鲁迅文集《南腔北调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