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最初的模样,我们都快忘了
“土地老儿,快给俺老孙出来!”
《西游记》里出镜率最高的,除了唐僧师徒4人,大概就是土地公了。
土地公,作为古代传说中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公的现象存在。
如今,大多数住在海口市区的土地公,都被高楼大厦给“赶”走了。不过,有一个地方却是例外。当你在这里穿街过巷,不时就能在转角遇到土地公。这个地方,海口人习惯把它称作“府城”,如今文庄路、忠介路一带。
▲严跃新 摄
有人说,土地公管辖的地方不大,却最熟悉一个地方的前世今生。今天。由土地公公带路,我们穿行在府城的古街老巷,看到了一个阳光、沙滩之外的别样海南。
琼州府城,是古代海南岛的政治中心,素有“琼台福地”之美誉。自宋开宝四年开埠以来,千百年间,府城逐渐形成了以府前街、镇台前街、北帝街为主线,关帝巷、鼓楼街等街巷纵横交错的“七井八巷十三街”格局,一条条街巷,一口口古井,承载了古城的昔日繁华。
▲常湖川 摄
如果要找寻海南千年历史印记,府城绝对不能错过。而“琼台福地”,则是府城最具代表性的古迹。
琼台,即古琼州府台衙门,其所在地称为府城。相传北宋立国时,宋太祖看海南岛地形像只缩颈龟,怕它会伸出头威胁王朝的统治,便在神龟缩头处——“抱珥山”上修建城池,以期将其镇住。此后,历代朝廷均在此处设置官衙。千百年间,府城因被奉为琼台福地而为轴延扩。
▲严跃新 摄
如今,重建后的“琼台福地”依旧矗立在府城。文庄路上,金漆大字的“琼台福地”牌坊尤为壮观。穿过“琼台福地”牌坊,走进居民楼夹峙的关帝巷,每家每户大门右侧的墙上都贴了写着“醮首”“斋戒”的红色平安符,靠近门框齐头高的地方,还有一个插满燃尽香烛的小香炉,上面贴着印有“敬天香”的红纸。
一早一晚敬天香的习俗,府城人从几百年前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常湖川 摄
沿着小巷继续走,不一会眼前豁然开朗,两株百年古榕掩映的“抱珥山”上,有一古建筑群,层阁复叠,雕梁画栋,这里便是昔日“琼台福地”的中心所在。
▲严跃新 摄
建筑群主要由福地轩、琼台阁和关帝庙组成。据说此处的关帝庙是海南最大的武庙。管理员柯叔说:“每到农历的初一、初二、十五、十六,在附近的居民都会来这里拜拜,不过,最热闹的还是除夕和正月十五,那两天几乎从早到晚都有人来上香。”
▲常湖川 摄
牌坊斜对面不远处,有条路叫鼓楼街。已有500多年历史的鼓楼藏在巷子深处,静静地守护着府城,见证岁月变迁。
▲常湖川 摄
▲严跃新 摄
在府城和街坊聊天,有两位府城人的名字,你跟街坊一提起,他们都会露出自豪的笑容说:“他们是海南的骄傲咧。”
丘濬和海瑞,被誉为“海南双壁”。《明名臣录》评价丘濬“本朝大臣律己之严,理之博,著述之丰,无有出其右者。”而海瑞更是与包公齐名的清官代名词“海青天”。
▲年轻人把明代府城地图绘制在一处老宅的外墙
1926年,府城扩建马路,府前街和镇台前街分别用丘濬、海瑞的谥号命名为文庄路、忠介路。
走在文庄路上,朗朗书声不时传来。文庄路10号琼山中学,早在北宋时期就是琼州府学宫所在,文庄路书墨飘香,早有历史渊源。距琼山中学不远,便是琼台书院。清康熙年间,府城人在文庄路口修建书院,以邱濬别名“琼台”命名。琼台书院的碧瓦红廊,也隔着遥遥时空为府城的文化记忆增添了一抹亮色的暖意。
▲严跃新摄
丘濬的铜像树立在文庄路口。这位文坛领袖左手握着书卷、右手执笔,双眼凝望着来来往往的莘莘学子,就像一位时刻关心着他们学业的老先生。
忠介路上的历史遗迹、老街古巷不如文庄路多。但如果想寻到一处原汁原味的府城城墙,也许忠介路会是最佳的去处。
▲常湖川 摄
府城古城墙西边的残留部分靠近忠介路与草芽巷的交叉口处。城墙由一块块大小各异的方形火山石砌成,墙面长出了一株株野草。如今的忠介路已经成为古香古色的美食街。
▲常湖川 摄
在忠介路宗伯里里,有一座新翻修的三圣宫。坐在门口晒太阳的林阿姨热情地拉着我们四处参观。行至右手边一处小小的神龛前,她语气突然敬重了起来:这两位是文山公和林山公,从前的书塾先生,这一片小孩子考试之前都要来这里拜拜的。香炉里插着密密麻麻烧尽的香,边缘已经蒙了一层灰垢,但案前的果品却很鲜亮。
望着林阿姨虔诚的目光,我们隐隐感觉到,府城崇文重教的那条文脉,从文庄路绵延至忠介路,已经内化成了这片历史街区的底色。
从街头巷尾的土地公,到家家户户敬天香;从府城中心的关帝庙,到大隐于世的古城墙;从千年的学宫,到现代的中学…我们看到传统在这里香火不绝、生生不息。
▲常湖川 摄
▲吴雅青 摄
如今行走在府城的“七井八巷十三街”,你会在许多古街小巷的墙壁上看到可爱的卡通形象,有的是名人大咖、有的是街巷典故、有的是古庙老宅…...年轻人用他们的方式,将府城的历史、故事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