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这样讲,娃才容易听进去
各种各样的育儿书都在告诉我们,育儿不能简单粗暴,要学会和孩子讲道理。
但和孩子讲道理哪有那么容易呀,你这边还没开讲呢,那边娃已经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耐着性子给孩子讲道理,却发现孩子根本心不在焉,耐心也很快就被消磨干净。
那要怎么和孩子讲道理,孩子才能听得进去呢?
首先,先判断,现在是不是适合讲道理?
我自己总结了一下,三个“不讲”:
情绪上头的时候,不讲道理;
公共场合,不讲道理;
餐桌上,不讲道理。
1.情绪上头的时候,不讲道理
看过我之前文章的小伙伴们大概都知道,我们人有情绪脑和理性脑。我们讲道理,主要还是在和理性脑对话。但是当我们的情绪上头的时候,我们的情绪脑就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蒙蔽理性脑,让你无法和理性脑进行有效的沟通。
当孩子正在情绪中的时候,我们强行和孩子沟通,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没有被看见,从而变本加厉地宣泄情绪。
当我们自己正在情绪中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很难心平气和、抽丝剥茧地去和孩子分析,反而常常会越讲越上头,越讲越来气。
所以,不要在孩子情绪上头的时候讲道理,也不要在我们自己情绪上头的时候试图去讲道理。
先看到情绪,先解决情绪,再寻找彼此都心平气和的时候,进行复盘,你会发现讲道理的效果好了许多。
2.公共场合,不讲道理
我们儿童教育永远有一条底线——不影响他人。
在家里,无论你花多少时间循循善诱,只要家人不介意,就不是原则性问题,但是在公共场合不一样。
想象一下,如果你带着孩子去超市。
在收银台排队的时候,孩子突然想要一个放在货架上的糖果,你不同意。孩子就哭闹起来,你耐着性子给孩子解释,孩子并不买账,依然哭闹不止。
这个时候我们给孩子长篇大论讲道理,合适吗?
显然不合适。
后面还有那么多人排着队等结账呢,在这里给孩子讲道理,一方面要面对孩子的哭闹,一方面又要面对后面顾客的催促,甚至还有收银员的白眼,这得要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够稳得住把道理讲明白呢?
这个时候,最适合我们大部分内心不够强大的妈妈的方法,就是直接把孩子抱开,先脱离那个嘈杂混乱的环境,找个安静的地方,再安抚孩子的情绪,复盘梳理问题。
3.餐桌上不讲道理
这其实是和我上一篇文章一天说了八百句话,但你真的会和孩子交谈吗?相呼应的。
餐桌,对于我们国人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合,一个温馨的家庭晚餐,可以创造出非常好的谈话氛围,让每个人都畅所欲言。
而且,吃饭,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如果因为要讲道理,把晚餐时间弄得紧张、严肃,孩子吃不下了,你也没胃口了,那不就得不偿失了?更糟糕的是,如果饿着肚子,先把道理讲了,那一定大家都会更容易不高兴的,你一定也有过低血糖的时候脾气暴躁的体验吧。
不如在吃饭时先好好吃饭,聊一些轻松的、愉悦的,能增进食欲、增加了解、和睦情感的话题吧。美好的食物,自然要配合愉悦的话题,才能吃得尽兴。
能认认真真聊聊天的时候也不多,值得被认真对待。而且好好吃饭,让人心情愉悦,愉悦了才能更有效地沟通,这也是为了讲道理做好准备。
其次,再思考,这件事是不是需要讲道理
我也曾见过一些非常棒的高知妈妈,有思路、有见地,加上口才出众,能把道理讲得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她们也很有耐心,非常愿意给孩子讲道理,可是孩子有时候却并不买账,甚至会完全拒绝被说教。
这背后的原因大概也不难理解,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讲了一句道理,那我们一定会把这句道理记得清楚;但如果一个人一天给我们讲一百句道理,我们不仅一句都记不住,甚至还会抱怨对方太过琐碎。
所以,许多你希望孩子明白的事,并不一定要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让孩子明白。
能用其它方式来代替用嘴讲道理的,尽量用其它方式,效果更好的同时,也能让孩子更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我们用语言传达的重要的人生信条上。
哪些事不必用嘴讲呢?
1.那些可以让娃体验自然后果的事
比如,娃出门拖拉,你念叨一百遍再不快点要迟到了,都不如让娃自己迟到一次,被老师批评来得印象深刻;
比如,娃到了饭店不愿意好好上桌吃饭,你强调一百次餐桌上的规矩,都不如让娃扎扎实实饿一顿来得印象深刻。
有一些事情,会有显而易见的自然后果,而这个后果又在我们的承受范围内的话,与其一次次地和孩子讲道理,不如让孩子自己体验一下。对不遵守规则的后果有了切身体会,才更容易自觉遵守规则。
2.可以身教的事,不必言传
如何友爱家人,如何孝顺亲长,如何遵纪守法,这些事,我们事无巨细地说给孩子听,孩子也未必能理会、能践行,倒不如我们实打实地做给孩子看。
你希望孩子如何与他人交往,就如何与自己的朋友们相处;
你希望孩子未来怎么对待你,就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你希望孩子在路口可以“一停二看三通过”,就不要瞄一眼四下无人就小跑着过马路。
我们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因为孩子总能看见我们的行为,总会模仿我们的行为。
我们强调了千百遍道理,但是行动却背离了道理,只会让孩子觉得我们言行不一,反而更无法信服我们的道理。
3.实践中总结的道理,就回到实践中去
我们跌跌撞撞走了这几十年,也总结出了不少道理,有人生的哲理,有职场的秘籍,也有家务的窍门。
我们总想要一股脑把这些道理倒给孩子,因为我们对孩子的爱,我们不希望他们踩我们踩过的坑,走我们走过的弯路。
可是啊,我们说了很多,孩子却未必愿意听。那些我们辛苦总结的准则,常常被孩子认为是古板的教条,那些我们眼里的金玉良言,却被孩子认为是碎碎念。因为这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不是孩子的。
他没有经历过,没有体验过,你的强行灌输,孩子不仅没法理解,甚至可能激发逆反。
“坐而谈,不如起而行”。大到探索人生如此,小到完成家务亦如此。
不必急于用言语来让孩子知晓我们总结的经验,吃过的教训,先让孩子自己去体会,等孩子有了自己的感受,我们再给予一两句点拨,孩子就自然会有豁然开朗的心境,孩子才能对你这一两句的道理感同身受、印象深刻。
最后,再来聊聊如何讲道理。
通过言语,来点拨孩子,帮助孩子理解规则,是必不可少的。
那如何说,孩子才容易理解呢?
首先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真的理解和认同我们要给孩子讲的这个道理,有没有什么真实的经历和感受让你觉得这个道理是应该遵循的呢?
真体验和真感受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共情,让孩子真正领会我们所说的道理存在的意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还是刚刚在收银台大哭的孩子,我们把孩子抱走,安抚好孩子的情绪之后,要和孩子进行复盘。
老规矩,先抱抱孩子,让孩子知道虽然你不赞同他刚才的行为,但是你依然爱他。
“你很想要那个糖果对不对?妈妈不让你买,你感觉很着急是吗?”(先共情)
“可是我们来之前就说好了,今天只能买一个糖果,你之前已经挑了一个了,现在你又想要这个,可是我们说好了只能选一个呀。”(再重申规则)
“如果你不能马上做出决定,你可以告诉妈妈,我们先往边上站,让其他的叔叔阿姨先结账,等你选好了我们再买单。”(给出解决方案)
“可是你如果在出口那里哭了,就拦住了后面的所有人,大家都走不了了,你想想后面的叔叔阿姨该有多着急呀。你记不记得有一次,我们排队结账的时候,你想上卫生间,可是前面的队伍进展很慢,你也很着急,一直在往前面张望。如果那时候有个小朋友在前面哭闹,让你不能赶紧结完账去上卫生间,你会不会生气呢?”(用真实感受引发孩子的共情)
说到这里,孩子应该就已经明白了,他的行为会对其他人产生什么影响,我们为什么要在公共场合约束自己的行为。
最后,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象一下,如果所有人都一着急就蹲在地上大哭,那场面会有多好笑,相信孩子一定会印象更深刻啦。
虽然我们要学习讲道理的技巧,但我始终相信,言传只是教育里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在言语之外。
不必急于把我们所知道的都告诉孩子,如果我们真的领会和践行了我们想要传达的道理,孩子自然会从我们的行为里得到影响,只需要小小的点拨,就可以让孩子进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