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对话里的思考
一段对话里的思考
周末,手机铃响,陌生人的号码,原来是女儿打来的。还没等到她说话,电话那头就已经隐隐传来了一股低沉、焦灼的气息。果不其然,女儿跟我抱怨起来:“妈妈,我的手机被老师收走了。”
“难怪今天没有和我们视频了。”
“嗯,因为老师觉得我的寝室不干净,她把我的手机收走了。”
“哦,那你就好好的把寝室收拾整理干净吧。”
“可是,”她很不理解的问我道,“我明明是寝室没有整理干净,老师却收走我的手机,这是为什么呀?”
女儿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对教育中关于惩罚的思考。对于惩罚教育,其形式是什么,是随心所欲的惩罚还是应该有关联性的惩罚?惩罚之后的反馈评价机制是否及时?
毋庸置疑,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它既可以培养孩子的界限意识,也让孩子持有敬畏之心,让其知道有所为又有所不为。所以,女儿老师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我是赞成的。老师想通过惩罚让女儿知道,寝室不干净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不想受到相应的惩罚就必须保持寝室的干净。而作为矫正错误行为的惩罚形式,不应该是老师随心所欲的惩罚,应该是与其错误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能抑制错误行为的再发生,从而促进正向行为。否则,除了引起不满外,更多的会造成孩子的茫然,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去改正。所以,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要考虑惩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惩罚形式对需要改正的行为有没有起到正相关的作用?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并且清楚了明白怎么去改正,并能在以后树立起牢固的界限意识。
如果说惩罚只是让孩子明白错误在哪里,该怎么去改正,那紧跟其后的反馈评价机制则是检验孩子的正确行为是否做对,是否达到合格达到要求。
第二天晚上,女儿打来电话告诉,她在手机被收走后的第二天,已把寝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满心欢喜等待老师的再次查寝,却被告知老师不想查寝了。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即使用尽全力认真改正了也于事无补,她把所有的不满情绪全都爆发了出来,并一度想要去向学校幸福关怀部门发邮件为自己申诉。
是的,她在改正错误并想挽回自己的损失,她希望老师能及时看到她的改变。于她,是遵守了惩戒的规则。可是于老师而言,因为老师的一句“今天不想查寝了”导致的反馈延迟,而使得她的错误行为,她的损失又必须得延迟一天。于此,这样的惩罚教育是有意义的惩罚教育吗?是带着目的性的惩罚教育吗?除了恶化师生关系外,孩子可能还会生出诸如投诉、报复、不合作等等不良解决方法,这样的教育理念下的孩子,往往被狭隘、极端、怀疑、固执所裹挟。
前天午饭后从学校食堂回办公室路上,远远的看到前面两列队伍一边慢吞吞的行走,一边做着奇怪的动作,禁不住好奇心,我加快脚步一探究竟,原来是孩子们都在学猫的样子,静悄悄的走路。而在一旁的老师,也一边做出猫走路的样子示范,一边和蔼的说着,“小猫咪的肉垫在哪里呀?我们都是脚上有肉垫的小猫咪哦!”听到老师温柔的话语,看着孩子认真的模仿小猫走路的样子,一瞬间觉得多么有智慧的老师啊,不带任何评判却巧妙的把的孩子带入了正确行为的塑造中。这样的教育就是活灵活现的教育,是比说教更有启示意义的教育。
其实,好的教育不应是惩罚性的,不应该是像一台检测机器一样,去检测流水线上每一个产品的瑕疵,那样的孩子永远都将是处于对与错评判的道德水平中。教育应是充满灵动感的,应是启发式的,应是除了对错之外留给真善美更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