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内在作用
人们往往认为西医很发达,其实现在还很不发达,4000种常见病,90%无好药可治。7000种罕见病99%无药可治。治病要从身心性三个方面来调整,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心,最后是身。
有的病不一定非要吃药,有很多办法也可以调理身体,比如说改变生活习惯,比如说读书等等。读书是可以治病的,有一些朋友在遇到一些身心不适的时候,其实我是推荐他去读一些书的。相应的读一些书,的确是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心补,心补不如神补。
有朋友问做题可以心补吗?
可以的,但就像药补食补一样,需要对症用药和饮食。所谓心补者,使内心无纷扰是也。内在平和喜乐有很多途径可以达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好。如果做题可以让您更专注而平和,没有什么纷扰,我想这是很好的方式。每种方式不见得适合所有人,所以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好。
有朋友问那神补之上是什么?其实神补之上就无需再补了。因为所谓神补者,觉悟本性是也,能够觉悟本性,那么也就能够彻见本性,彻见本性也就无需再补了。因为所谓的补,那就世俗层面而已,如果能够觉悟到本性,会发现四大皆空,五蕴皆空,那个本具的广明的本性其实是无缺无失,具足一切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生无灭。既如此,何来补这一说。但是这是非常高的境界了,我们世俗之人还是适当的要补一补比较好。另外一点说明就是,虽然说是一个比一个更重要,但不是说前边就不需要了,前边也需要。在某些阶段,反而是最基础的,有时候需要互相调配,互相协调,比如说你如果还没有到无余涅槃的阶段还是凡夫的阶段,那么你生病了照样要吃药啊,这个营养不良了照样要补充营养啊。这些都很重要,而且其实这些之间啊,不要把它完全割裂,它们也是互相影响的,比如说虽然食补不如心补,但是有时候这个饮食是会影响心理,会影响大脑思维的。举个例子,你的饮食会影响你的肠道的菌群,你肠道的菌群会影响你肠道的生态系统,进而影响到你的神经递质,进而对你的大脑是否感知快乐幸福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饮食也可以影响你的大脑你的心理活动。
要避免这个心理作用被泛化和神话的这种趋向。有的修行的人,修佛修道的人,在自己生病的时候啊,也不吃药。别人劝他也不听,说自己只要转念,那么疾病就会好了。只要心正身体就正事业就正,就不会有病,这个事业各个方面也一定都很顺。这个话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是他忽略了一个过程的作用。正念,当然会对身体和存在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好比你想买一辆汽车,这个汽车可能是20万,那么你刚攒了5块钱就想去买汽车,可能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即使是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有的人会说“你看,我就没事。”人有差异性。比如有的人不能吃苦味的东西,一吃苦味的东西就觉得苦不堪言,不堪忍受,那么别人就会说,唉呀,你这个太娇气了,意志力太薄弱了,吃这点苦的东西就觉得苦不堪言啊!其实很有可能是他的基因的问题,有两个aVR基因的人不觉得苦,有一个aVR一个pav基因的人能够吃出苦味,有两个pav基因的人只要有一点苦就会觉得超级苦。比如有的抑郁症的病人可能不是意志力薄弱的问题,而是大脑功能神经递质出了问题,这时候你怎么调整心理都没有用,必须包括药物在内的全方位治疗。所以不要拿你的标准你的感受来衡量别人,因为每个人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你认为可能不存在的问题,在别人身上可能是问题,你认为的问题,在别人身上可能不存在。要看见差异性。
遇到别人生病了,一些修行的人会说“都是心理作用,不要想,自然就好了。”是的,都是心理作用,但每个人心理作用产生的内在条件是不同的,产生结果自然也就是不同的。这就把心识万有变成心理万能了,任何事情只要控制好心理活动就可以了,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已经证悟了(当然,证悟了也就无所谓这些了),否则在凡夫的阶段心理作用有限。凡夫该做的工作还是要做好。正确的方式是:一边正念,一边积极治疗,改善生活方式。-青松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