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安危》 第十二章 废法不立

红林悟道《韩非子-安危》 第十二章 废法不立
红林悟道《韩非子-安危》上一章韩非子主要讲了国家律法应该顺应社会需求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民众才会自然而然的接受。何为客观规律,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国家律法应该保障和促进民众的美好生活,这就是最大的客观规律,国家律法必须顺应这个规律。韩非子形象的将国家律法顺应客观规律比喻成“饥食寒衣”,不用国家强制民众就会自觉自愿的遵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中国政府立即发布封城隔离规定,阻断传染源,保护人民的健康与生命,这样的法令就是顺应客观规律,顺应了民众乐生重死的思想,全国人民自觉自愿的遵守。反观西方国家,愚昧无知,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自以为是,结果害人害己。
其实,天下万事万物都要顺道,要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人是事物的主体,这是客观实事,即使人类不存在,事物依然会按其自有的规律发展,我们不能因为人类自己的特质成为事物的主体而一厢情愿的去刻意的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遏制病毒的传播就要按病毒的传播特性与规律进行处理,切不可人为的妄行,英国所谓的群体免疫就是异想天开的妄为。“顺道世服”是一切国家律法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制定律法时首先要考虑是否顺应客观规律,律法制定后就要看民众是否信服,信服就是安世之法,不信服就是乱世之法。
韩非子讲完先王竹帛立法,顺道世服。再反过来说“今使人饥寒去衣食,虽贲、育不能行。”意思是如果让人们去掉饥寒时吃饭穿衣的自然需要,即使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做不到。韩非子反证说让人失去饥食寒衣的基本自然需求,就是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古代勇士也做不到,因为这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也是反人类的。饥食寒衣,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人的基本特性,是人类社会的共识,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常识,如果刻意的违反人类就会灭绝。韩非子讲的很直白,也很贴近生活,能让我们感同身受,饥饿不吃饭,天寒地冻不穿衣,这是找死的节奏,不是勇敢的表现。
韩非子紧接着说“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意思是违背客观规律,即使沿用先王之道也行不通。饥不食寒不衣就是“废自然”违背客观规律,人尚且如此,国家亦如此。先王的律法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即是书写在竹帛上能够传世也行不通。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我们知道文字都刻写在龟甲与竹简上,只有很重要的事件才能如此记录,先王之法当然是很重要事情自然要写在竹帛上,就是这样重要的事情在韩非子看来如果法不顺道,也不能执行下去。可见,事物能否传世不是权势与地位所决定的,而是事物本身是否顺道所决定的。
之后韩非子总结说“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 意思是强制人们去做勇士也做不到的事,君主就得不到安宁。意思很明白,君主背道而行,让人们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结果就是君主得不到安宁。最后一句很吓人,虽然说的平静但背后却是风起云涌。言下之意就是君主为事不按规律,结果就是天下大乱,君位不保,君命可危。这对于任何一位君主来说都是不想看到的一幕,所以韩非子在整篇《韩非子》中告诫君主要行为君之道,要依法治国。
【今使人饥寒去衣食,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
看百姓的生活,就能知道君主的安危。这是国学经典的力量所在,西方文化的中心是人与上帝,而东方文化的中心是民众与君主,君主理政要行为君之道,君主为民要行顺道之法。民众生活的好坏,就能知道律法的顺逆,律法的顺逆,就能知道君主的安危。这就是中国人的逻辑,顺道则安,逆道则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