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常识—刻板效应
2022-09-23 本文已影响0人
黛西小小o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犯一些以偏概全、人云亦云的毛病,比如认为老年人过于保守,年轻人太容易冲动,商人尖酸刻薄、狡诈精明等。对人进行机械地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成是某一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甚至根据一些不太靠谱的资料间接地对没有接触过的人进行评判,完全就是“一棍子打死一群人”。这种用印刻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来判断和评价人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印象。
我们在认知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在的与此人相联系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来对其进行判断。然而,我们的眼睛和头脑的联合作用,往往会导致我们出现错误的认知判断。比如,北方人不一定都豪爽,南方人也不一定都精明;山东人不见得都喜欢吃大葱,山西人也有不喜欢吃醋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刻板效应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居住在同一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从属于同一种族、同一年龄段的人,势必会有一些共性,但它毕竟是一种概括、抽象而笼统的看法,不能代替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特征。倘若以偏概全的话,可能就会给人际交往造成阻碍。因为有些看法与事实并不相符,甚至完全是错的。
恩莫德·巴尔克说过:“以少数几个不受欢迎的人为例来看待一个种族,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极其危险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相异的个性特征,独立而奇妙的内心。所以,别用刻板的态度去看人,用心去体会每一个生命的独特。
—摘自《心理学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