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国最后一位儒者的肩膀上旅行·在路上国学与传统文化

不得已也是一种精神

2019-06-21  本文已影响2人  花石冈

不得已也是一种精神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太刚易限于夭折,太柔易从于下流,总是平衡又少些精神,难免陷于乡愿。

有时候,不得已也是一种精神。

不得已时,人才会从舒适区跳出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抛弃各种各样的幻想,笃定一种信念,为了一个目标而坚定前行。

新年刚过,忽然接到一所新年建校的任务。手机上收到一张地块规划图,紧接着陪着相关领导实际看了地块。穿过别人的门,拿块地还是一片覆盖着防尘网的拆迁垃圾堆放地,地上横七竖八的堆放着一些共享单车。当事时,白雪皑皑,很有点“北国风光”的悲凉。

没有人告诉我们新建校是什么,新建校的工作如何做,新建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该找谁,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自己在新建校这一事件中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只有一张以8月15日交付招生为时间节点的主要工作倒排,我们甚至弄不清表格上的地表清零代表着什么。

幸运的是这一批新建校共有七所,七个负责人是个可以相扶相携、彼此勉励、报团取暖的团队。

“有一所学校叫新建校,这所学校当年的8月15日要开始招生”这样一个微弱的连我们自己也不敢确信的声音开始通过我们这些人的口四处传播。

所有人都可以“不相信眼泪”——不相信新建校能够实现当年8月15日招生。唯独我们自己必需相信,因为那是我们未来几个月工作的全部意义和价值。

在领导的多次调研、会议讲话中,新建校负责人工作的全部意义被定义为——实现8月15日交付、招生。换言之,如果届时不能实现交付、招生,一是错过了开学季,需要再等一年;二是包括新建校筹建负责人在内的各方的努力基本可以和零划等号。

所有的意义都是人赋予的,包括新建校的紧迫感和我们对于自身工作的认知。成事成了我们所有人的共识,成了我们工作的全部意义。这群人在一起时,讲得最多的就是一条混账理论——成者为王!

当成事成为工作的全部意义,不能成事工作便没有任何意义时,目标便转换成了信念,所有人都开始积极想方法。

盯,是最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盯紧最后的目标,展开工期倒排。8月15日要交付使用,6月底必需完成交付主体的封顶。依次类推出基础的完成时间,每一层的倒排时间。

盯紧关键节点,原定的一层浇筑时间是6月20日,当天因为大雨没有完成浇筑,就要紧盯当晚是否加班,次日是否增加人员,推迟造成的影响会有多大,如何将推迟的时间尽可能缩短。

盯——是聚精会神、凝心聚力。盯是将精力放在一处,不使之分散,最终将所有的力量都吸引到盯的对象上。盯是将问题作为解决为题的航标,因为盯解决掉的问题,为下一步解决问题提供了经验和参考。盯,才有成就可言,故事可讲。

合,是最普适,最本质的策略。

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一群人只有因为一个目标合众为一才算是一个团队。

合的关键是换位思考,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为替对方想办法。

合的技巧在于有问题自己多担待,有成绩多退让。是问题来时冲在前,荣誉来时走在后。

合的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施工方、代建方、监理方,也包括关心支持事业展开的各级领导,如何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抓住少数扭动全局?这些是合的重点问题,必需做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不得已也是一种精神。

不得已时,人才会超脱本能,产生主动,形成计划,调动知识去开创新的路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