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篇》第23章

2021-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公冶长篇》第23章——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夫子说:“伯夷叔齐能不念旧恶,所以怨恨就少。”伯夷、叔齐是夫子非常推崇的两位先贤,被孟子誉为“圣之清者”。孟子说他们“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看不上的领导就不去追随,瞧不上的朋友就不去交往,不在坏人扎堆儿的单位工作,不跟坏蛋说话。他们虽然清高至极,但却不念旧恶。

钱穆先生指出,对于旧恶的一种理解是:“此恶字即怨字,旧恶即夙怨。”念旧恶,就是对别人曾经对自己的伤害,总是记在心里,不能释怀,也就是记仇的意思。不念旧恶,就是不记仇。伯夷、叔齐不记仇,所以“怨是用希”,希是稀少,他们内心就很少有怨气。怨气多了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怨气是负面情绪,令人痛苦。中医讲怒伤肝,由怨生怒,有损健康。怨气多了还容易引发打人、骂人的冲动,而一旦没控制住,擦枪走火,又会召至他人的反击,于是旧怨添新仇,人际关系不断恶化。

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情、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幸福的基石,基石破碎了,幸福的大厦还怎么建立呢?而且怨气生时,爱就消失了,“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失去了仁爱之心,又怎能称的上是君子呢?无怨是君子的特质,没有怨气的人是幸福的。

《中庸》里讲:“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也”,君子没有怨气,所以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怡然自得。想当初伯夷、叔齐隐居在首阳山上,幕天席地吃着野菜,内心却快乐无比。

同样的快乐也绽放在夫子的心里,夫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说,陈蔡绝粮之际居然连饭都吃不上了。弟子们饿得垂头丧气,子路更是悲愤地发出“君子怎么也会穷”的灵魂拷问,而夫子却毫无怨言,手挥五弦,自在安然。

这样强大的幸福感应该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可是怨气累积多了,就会摧毁幸福。怨气的累积与否关键在于一个“念”字。“念”就像一台收割机,如果念旧恶,就会不断把怨气收割进心里,日久天长,堆积如山。

既然这样,那么不念就好了,可是不念旧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似乎总有一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伤害过自己的事,像黑云一样笼罩在心头,有时似乎已经云开雾散了,可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又卷土重来,令人咬牙切齿、寝食难安。怎么办呢?

古人讲以理化情,我们可以尝试用理性的力量对夙怨释怀。当年孟子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推行仁道,在鲁国被小人阻挠,失去了见国君的机会。弟子们为师父鸣不平,孟子非常达观地说,我见不到国君,是天命使然,岂是小人能阻挠得了的。遇到不如意事,如果归罪于某个人,往往就会引发对其人的怨恨。如果能认识到天命的力量,就会比较容易释怀。

天命是什么?在儒家看来,天命并非指某个主宰,也不是指宿命,而是说福祸自有其规律。

福祸有怎样的规律呢?《左传》中说:“福祸无门,唯人所召”。《尚书》里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福祸是人自己招来的——作善得福,作恶致祸。所以说到底,命运是自己创造、自己掌握的。认识了这个规律,遇到不如意事,自然就能意识到:自己的不如意,究实说来,还是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所导致的,又何必怨恨他人呢?

2.如何减少怨气?

有的朋友也许会说,照你这么说,那个阻挠孟子的小人难道就没有错了吗?就该听之任之了吗?

认识天命,以理化情,重点是先熄灭自身的怨气,守护住仁爱之心,守护住幸福的基石,并非不辨是非,更非对错误行为姑息放任。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仁爱之心,对恶人进行规劝,甚至是施以惩戒,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但是,这与出于怨恨而采取的报复行为完全不同,一个自他二利兼顾,一个自他二利俱损。所以我们要向伯夷、叔齐学的,就是既能对是非善恶明察秋毫,又能不因为看到了丑恶而心生怨恨失去了爱心。虽尝尽世态炎凉,却始终保有对世界的温情,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怨气有哪些危害?

怨气多了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怨气是负面情绪,令人痛苦。中医讲怒伤肝,由怨生怒,有损健康。怨气多了还容易引发打人、骂人的冲动,而一旦没控制住,擦枪走火,又会召至他人的反击,于是旧怨添新仇,人际关系不断恶化。

2.如何减少怨气?

当年孟子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推行仁道,在鲁国被小人阻挠,失去了见国君的机会。弟子们为师父鸣不平,孟子非常达观地说,我见不到国君,是天命使然,岂是小人能阻挠得了的。遇到不如意事,如果归罪于某个人,往往就会引发对其人的怨恨。如果能认识到天命的力量,就会比较容易释怀。

3.以理化情是是非不辨吗?

有的朋友也许会说,照你这么说,那个阻挠孟子的小人难道就没有错了吗?就该听之任之了吗?认识天命,以理化情,重点是先熄灭自身的怨气,守护住仁爱之心,守护住幸福的基石,并非不辨是非,更非对错误行为姑息放任。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仁爱之心,对恶人进行规劝,甚至是施以惩戒,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但是,这与出于怨恨而采取的报复行为完全不同,一个自他二利兼顾,一个自他二利俱损。所以我们要向伯夷、叔齐学的,就是既能对是非善恶明察秋毫,又能不因为看到了丑恶而心生怨恨失去了爱心。虽尝尽世态炎凉,却始终保有对世界的温情,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