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戏子”
前些天,电影明星的偷税漏税问题,社会反响极为强烈。有的朋友恨屋及乌,在微信群里、朋友圈里,一口一个“戏子”地骂开了。
某些人的确该骂。出于义愤,带点脏字,也是人之常情,特别在私人场合更是难免。但公开发表言论,形诸笔墨,还使用“戏子”的说法,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我则不敢苟同。这种情形,让我想起了梅兰芳。
清末民初,戏曲演员被叫做戏子,属于下九流,演出之余,任人亵玩。正经人家耻与通婚,挣钱再多,也上不得台面。那个时候,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正途”;后来,民智渐开,念书留学,做教授工程师,也受人尊重。但是,传统观念影响深远,演员职业受到尊重,是很晚的事情了。这其中,梅兰芳功不可没。
这个社会观念的艰难转变,在电影《梅兰芳》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年轻齐如山当时担任北京市政府的局长职务。他曾经留学,热爱戏剧,对西方戏剧颇有研究。出于对梅兰芳的爱护,看了传统京剧《汾河湾》以后,写信谈了自己对的看法。那时的梅兰芳已经在京城小有名气,但十分谦虚好学,他接到信以后觉得这个观众懂行,指出的问题都在理上,便亲自在一天傍晚登门道谢,同时也想结识一下齐如山这个朋友。
齐如山是官宦世家。那天一大家子正在吃晚饭,看门人通禀,有人要拜见少爷。老太太听见了,便顺口问问来人是谁。一听是京剧演员梅畹华,脸色一沉,搁下筷子,吩咐看门人: “就说少爷不在家。”转过脸来,老太太告诉桌上的亲戚:这个畹华,是另一个人,不是唱戏的那个梅兰芳……”一脸惊愕的亲戚们借坡下驴:“啊!我们也知道,肯定不是的!……”一家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齐如山,他也不敢吭声。
就这样,梅兰芳吃了闭门羹,连齐家的门都没能进去,怏怏而返。他发奋一定要争气,做人从艺都要干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要让人瞧得起。
梅兰芳的师傅、著名老生演员十三燕,曾经得到慈禧太后赏赐的黄马褂,是红遍京城的名角。他虽然名利双收,十三燕为人却十分矜持,自尊到了苛刻的程度,绝不随人俯仰,看人脸色。最后他受到宵小凌辱,抱恨去世前,才对孙子辈的梅兰芳道出了自己的心曲: “ 畹华,咱们演戏的,是下九流啊!爷爷一辈子要强,没要上啊!你能不能把咱演戏的地位提一提,啊?!”
梅兰芳没有吭声,泪水无声滑落。
抗日战争期间,以梅兰芳、程砚秋为代表的一批大师,抗日战争期间坚守民族气节,民众对他们不由得刮目相看,戏曲演员的地位才逐渐提高,受到人们由衷的尊重。
戏子这种叫法,是对所有演艺界人士的一种严重侮辱。但凡使用这个词的人,不仅是不懂得历史,而且反映出他自身的素质不高。在这类人的脑子里,大概还是帝制时代的价值观: 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