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教育

品读《资治通鉴》[618]| 黄宗羲定律=仲长统定律?

2020-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大珊老师

秘书监、侍中荀悦,撰写《申鉴》五篇,上奏给献帝。荀悦是荀爽哥哥的儿子。当时,政权掌握在曹操手中,献帝只是表面上的最高统治者,荀悦有志为朝廷贡献自己的才干,但他的谋略都无处施展,所以著述此书。

书中的主要内容是:“治理天下的办法,首先是消灭‘四患’,然后要推行‘五致’。以虚伪败坏风谷。用私心破坏法纪,行为放荡而超越正常规定,奢侈靡费而损坏国家制度,不消灭这四种现象,就无法推行政令,所以称之为‘四患’。

“振兴农业与桑蚕业,以保障百姓生活;分辨善恶,以纠正民间习俗;推行文化教育,以改善社会风气;建立武备,以维持朝廷的威严;赏罚分明,以统一法令,这就是‘五政’。

“人不畏死,就不要以刑罚来恐吓他们;人不乐生,就不可能劝导他们向善。所以,身居高位的人,要先使百姓富足起来。使他人安居乐业,这就是保障民生。对于善、恶,要以功、罪为标准来判定;对于毁谤与赞誉,要用实际效果来进行检验。对人不仅要听他的言论,更要观察他的行为;不被他的名声所困扰,要考察他是否名实相符;不能让虚伪狡诈的人得逞,免得人们去纷纷仿效。因此,没有奸怪的习俗,民间没有淫乱之风,这就是纠正民俗。奖励与羞辱是赏赐、惩罚的核心,所以礼教规定,荣誉与羞辱只能施加于君子,以改变他们的内心;枷锁与鞭笞则专用来对付小人,以改变他们的行为。如果不推行教化,就会使中等资质的人也堕落成小人;而推行教化,就能使这些中等资质的人升为君子;这就是改善社会风气。

“作为统治者,必然要拥有军队,以防备不能预料的变化,平时用来管理内政,战时则效命疆场,这就是维持威严。赏赐与惩罚,是执政的权柄。君王不随意赏赐,并不是爱息财物,而是因为,随意赏赐,就不能用赏赐来劝导人们行善;君王五不随意惩罚,并不是姑息怜悯,而是因为,随意惩罚,就不能使惩罚来打击犯罪。赏赐而没有起到劝导的作用,就是阻止人们行善;惩罚而没有起到打击的作用,就是纵容人们作恶。作为统治者,能够不阻止下面的人行善,不纵容下面的人作恶,则国法确立,这就是统一法令。除去了‘四患’,又建立了‘五政’,诚心诚意地执行,长期坚持,简要而不懈怠,疏阔而不遗漏。这样,不需劳神费心,天下就能太平了。”

[点评]

老荀家真是出人才啊!曹操身边的重要谋士荀彧是荀悦的弟弟,荀攸是他的侄子。荀悦在临阵对敌时出谋划策、临机应变方面可能不如荀攸、荀彧,但对于治理国家的理解,要强过这两人很多。荀悦侍读(陪皇帝读书)于献帝左右,荀悦志在匡辅献帝,但当时政权已经掌握在曹操手中,天子过问不了政治,不过空在其位罢了。荀悦有志诤言进谏,但所谋皇上用不上。

《申鉴》是荀悦的一部重要政论性散文,受到后世诸多儒家学者的关注,影响较大。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

曹操亲自率军征讨并州高幹,留下世子曹丕镇守邺城,派别驾、从事崔琰辅佐曹丕。曹操大军包围壶关。三月,壶关投降。高幹亲自去向匈奴求救,被匈奴单于拒绝。高幹身边只剩几名骑兵卫士,想南逃到荆州去投奔刘表。半路上,被上洛都尉王琰捉获,斩首。并州全部平定。

曹操派陈郡人梁习以别部司马的职务,兼任并州刺史。当时在兵荒马乱之后,匈奴等各北方胡狄各族的势力都很大,官吏及百姓往往叛逃到他们的部落中;其余许多地方势力也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各霸一方。

梁习到任后,用引诱和劝导的方法招纳那些地方势力,对那些首领都以礼相待,并推荐其中一些人作官,让他们到州府来任职。等这些首领都离开本乡后,就征发当地青壮年充当志愿军。梁习又借大军出征之机,把这些志愿军分送到将领们部下,至别处作战。在这些官员、兵士都离去以后,就陆续把他们的家小迁到邺城,前后送走的共有数万人。有不服从命令的,就出兵进行征讨,杀死几千人,投降的数以万计。

于是,匈奴单于态度恭顺,各部落的王爷对梁习叩拜服从,承担赋税徭役,与编于民籍的百姓一样。边境隶清,农夫遍布田野,梁习鼓励农业和桑蚕业,法令得到严格执行,父老们称赞,说自从记事以来,没有一个刺史比得上梁习。梁习又向朝廷推荐来并州躲避战乱的各地名士,如河内人常林、杨俊、王象、荀纬以及太原人王凌等,曹操都任命他们为县长,以后,这些人都闻名于世。

[点评]

梁习是继杜畿之后又一位人才。现在曹操是得到一个地方,治理安定一个地方,手下治理型人才辈出。

梁习初到并州,面对的局面是很多地方都拥有武装力量,如何除掉这些地方势力?梁习采用了三个步骤:一是调离势力首领来州府,名义给官,实际是剥离其地盘控制力;二是调离壮丁去作战,相当于釜底抽薪;三是调离家小迁邺城,为的是作为人质。梁习思路清晰,温水煮青蛙,实在是治理高手。

当初,山阳人仲长统游学来到并州,拜访刺史高幹,高幹对他待遇优厚,征求他对时局看法。仲长统对高幹说:“你有雄心大志,却缺乏雄才大略;喜好贤能之士,却不能鉴别人才。在这些事上面,你要深以为戒。”高幹一向自以为是,对仲长统的话很不高兴,仲长统就离开了高幹。

高幹死后,荀彧推荐仲长统担任尚书郎。仲长统撰写《昌言》,分析国家的安危治乱,主要大意是:

“受命于上天的英雄豪杰,并不是从开始时就有统一天下的名分,由于没有这种名分,所以竞争者纷纷崛起。但到后来,那些仗恃智谋的,智谋穷尽,仗恃力量的,力量枯竭。形势不允许再对抗,也不足以再较量,于是才被捉住头,捆住颈,置于我们控制之下。等到第二代统治者继位时,那些豪杰已不再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士大夫与百姓都已习惯于遵从命令,富贵之家已经固定,威权都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在这时候,即使是一个下等的蠢才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也能使他的恩德大到与天地相同,使他的威严达到与鬼神相似的地步。即使是有几千个周公姬旦和孔夫子这样的圣人,也无法再发挥他们的圣明;有百万个孟贲和夏育之类的勇士,也无处再施展他们的勇力。

“那些继承天下的愚蠢帝王,见到天下没有人敢违抗旨意,就自认为政权会像天地不会灭亡,于是随意发展自己的嗜好,放纵自己的邪恶欲望,君主与臣僚都为所欲为,上下一齐作恶,荒废朝政,排斥人才。所信任亲近的,都是奸佞谄媚的小人;所庞爱提升的,都是后宫妃嫔的家族。以至达到熬尽天下民脂民膏,敲骨吸髓的程度。人民身受怨毒,痛苦不堪,灾祸战乱,同时而起。中原大地纷扰不安,四方外族相继背叛,政权土崩瓦解,毁于一旦。从前受我养护哺育的小民,如今全都成为喝我鲜血的仇敌。至于那些大势已去,还不觉悟的人,岂不是富贵产生的麻木不仁,溺爱导致的愚昧顽劣吗!政权的存亡相互交替,治理与战乱也不断周而复始地循环,这正是天地运行的规律。”

[点评]

仲长统《昌言》里一段话,切中了封建政权之所以兴衰和更替的要害,往小了说,是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往大了说,政权为什么会兴衰交替。

封建体制的特点就是“世袭制”,世袭制的弊病,在于选定的继承人不可能全都是优秀人选,而且长期奢华的贵族生活,他们不会关心人民的疾苦,滥用人力,苛捐重税,这是封建政权倒台的最大原因。

明清之际大儒黄宗羲曾总结出历朝普遍的一个社会现象,指的是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准,走向原先改革目的反面。由于在专制王朝统治费用刚性增长的条件下,财政安排只能“量出制入”,不能“量入为出”,王朝末期亦或好大喜功帝王的横征暴敛尤为突出。学者秦晖把这种黄宗羲总结的这种“积累莫返之害”叫做“黄宗羲定律”。

对比来看,仲长统对封建政权兴衰更替规律的总结,岂不就是“黄宗羲定律”?也可以说是“仲长统定律”才对。

秋,七月,武威太守张猛杀死雍州刺史邯郸商,雍州出兵讨伐并诛杀张猛。张猛是张奂的儿子。

八月,曹操率军讨伐海贼管承,进军淳于城(山东安丘),派大将乐进、李典将其击败;管承逃到海岛上。

昌豨(出身泰山群寇,投降曹操后被任命为徐州东海郡太守)再次造反,曹操派于禁将其剿灭并杀死。

这一年汉献帝封已故琅邪王刘容的儿子刘熙为琅邪王。撤销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阴、平原八个诸侯国。

乌桓乘天下大乱,掳掠汉民十多万户;当初袁绍把乌桓各部落酋长都封为单于,并招来许多平常人家的女儿认作干闺女然后嫁给这些酋长。辽西乌桓蹋顿的势力最为强大,蹋顿也深受袁绍厚待;所以袁熙、袁尚兄弟投靠了他。蹋顿屡次派兵入侵内地,想要帮助袁尚收复故地。曹操准备前往征讨,先令董昭开凿平虏渠、泉州渠(二渠位于河北、天津境内),以便运送粮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