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行到大师(跟大师看魏晋)

2020-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易恒40

      魏晋南北时期是个特殊的时期,既有政治的混乱和黑暗,也有文化的纷争和精彩,更有从士民到民族绽放和掐斗……

政治上不说,有三国,朝代更替频繁,军阀众多,国有南北,北有五胡十六国,南有晋、宋齐梁陈…

文化有诗赋,哲学除儒道之外,有名教和玄学,佛教兴起,“南朝六百八十寺”,医学有医圣张仲景、华佗,书法有书圣王羲之…

在那片精彩的星空中,无论把镜头聚焦在哪里,都会有耀眼的光茫,无论怎样的人生,都可找到标杆;无论什么样的社会,都可找到模板;无论什么样的思想,都可以从那里找到源头……

魏晋时期,绝不是一部《三国演义》就能囊括,南北朝,又怎是一个“乱”字了得!

话题之多,单二十四史在这期间就占了九部:《三国志》《晋 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这还不是全部,北朝的历史还远多着,前燕、后燕,前秦、后秦,前赵、后赵等都还没列入……要厘清这些人这些事,谈何容易!本以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及近看了本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叹服陈寅恪的广博,陈先生不愧为“教授中的教授”!所有那时流传下来的书,他不仅看了,而且事事考证过,互证过,他的论点每每都有根有据,而且步步印证,旁征博引,一丝不苟!各种材料信手拈来,从不会失误!不看他的书,不知道什么是学者!不听他的讲座,不知道什么是教授!

刚好同时看了一下北溟鱼写的《在深渊里仰望星空》,他写了魏晋名士如竹林七贤,中朝名士等一些名士,以网络流行语言介绍一些人物事迹,属流行文学,或者说是快餐文章,看得快,也忘得快!不似大师力作,析理清楚,让人印象深刻。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读书当读经典!大师就是大师,听大师一席话,胜看百本流行书!

稍举例,陈寅恪先生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纪实文,桃花源地理上不是湖南武陵的桃花源,而是陕州的灵宝省的桃林,时间上是南北朝时期,文中的避秦之秦并不是秦始皇时的秦朝,而是南北朝符坚的秦。文章是纪实,寄托有陶渊明的理想!

陈寅恪先生对《桃花源记》这样众所周知的文章都可以有根有据地提出见解,对其它的发掘就更多了,读大师的文章,都是独到见解,不象流行的文章,都是众所周知的事例,没有自己的见地,读完之后并不曾增长见识,仅仅回顾一下先前所学,或把四处散落的片断穿连了一下。

陈寅恪先生对上过历史的人物几乎都了如指掌,不仅了解历史人物,就连上下几代都逃不出他的法眼,不仅个人,民族的变迁,同样如数家珍,魏晋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单单五胡(匈奴、羯、鲜卑、羌、氐)就够错综复杂了,加上其它一些小族,更是错杂,不把所有历史吃透是理不出脉络的!陈寅恪甚至细到一句方言都考证了,他从一句方言可以判断那是谁说的。比如说侯景打梁武帝萧衍时,《魏书》记载:(萧)衍每募人出战,素无号令,初或暂胜,后必奔背。(侯)景宣言曰:“城中非无菜,但无酱耳。”以戏侮之。这里的“菜”是“卒”,“酱”是“将”好理解,现在的发音也相同,但“菜”与“卒”,相差就有些远了。且看陈寅恪先生从这句话里看出了什么?“按侯景本非清流,自不能作此雅谑以戏弄梁武帝。所谓“城中非无菜,但无酱耳”,当为侯景的谋主王伟所造作。”陈先生进一步检查出王伟的出身,是略阳人,属秦陇地域,其发音读“菜”为“卒”!这是陈寅恪先生的细微之处,把二十四史读这么细,让人不得不叹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