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90天第四期写作成长营想法成长励志

敢说自己会学习?这本书挑战你的“学习经验”,接招!

2019-02-02  本文已影响59人  辛迪姐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预测问题。因而,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认知和行为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学习之后,认知和行为没有发生改变,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只能称之为信息。

《好好学习》.jpg

上面这段话摘自成甲的《好好学习》一书。这本书有好几位朋友推荐,但我迟迟没有买来看,总是觉得标题“好好学习”特别像给年龄偏小、考大学或者刚毕业的人看的,像我这种中年人,工作了10几年的人不需要再去看。然而,当我看到上面这句话的时候,觉得非常震撼,立刻就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从这本书中,我意识到了自己曾经错误的学习方法,以及自己的认知误区。

作者成甲.png

这本书里面讲的一些方法论,也和吴军老师在《见识》那本书中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的确对提升学习方法有帮助,不过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只有真正的实施起来,才能知道。就像网络名人剽悍一只猫经常说的“不去做,然并卵。”

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的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1.什么样的人算做厉害的人?能掌握越多的“临界知识”,并且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上的人,就是很厉害的人。

2.如何掌握越多的“临界知识”?通过读书,但是读书需要具有正确的读书方法。

3.还要具有正确的学习心态。 绿灯思维,以及以慢为快的心态。

4.如何有效地提升学习能力?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一、什么样的人算做厉害的人?

凡事总能找到底层逻辑及规律、能够举一反三,做判断或者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清晰地辨别出答案的可信度,这样的人就是很厉害的人。

此外,文中又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即“临界知识”。“临界知识”即指,经过思考之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者定律。因而,能够掌握越多的“临界知识”,并且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上的人,就是很厉害的人。

沃伦·巴菲特.jpg

二、两种正确的读书方法

掌握更多的“临界知识”的方法,最直接的就是读书。然而,对于类似我这种读完一本忘一本、读到后面忘前面的人来说,真的不会读书。书本上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信息,我并没有把它们进行充分地链接。作者说,这种状况也很好解释,人类的大脑是喜欢新鲜刺激的,因此总是希望能够快速把书读完,从书里获得新的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却没有内化成我们自己的知识。

那么,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作者给了以下两个建议。

一是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看书不仅仅是摘记名言,而是要描述读后受到什么样的启发以及这些启发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

二是当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要主动从书里寻找答案。要想想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在解决问题,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就我本人的经验来讲,之前特别喜欢看电子书,尤其是拿着手机看,看得速度快又方便。然而,看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就是看个热闹,书中的结构、学到了哪些知识真的是记不住,而再重新找之前觉得很好的地方又找不到。所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又回归了看纸质书,那种在书上划线、折叠,从头看到尾,再找到我喜欢的地方重新阅读,这种感觉让我有一种仿佛回到学校的透彻感。我不再追求新鲜与速度,而是真正的读一本,学习一本。看到原来冰冷、崭新的、却与我没什么关系的书,被我读完并划上了很多线,折上了好多页之后,再通过书里面介绍的信息而反思我自己的生活,真的就好像是通过聊天,将陌生人变成知心朋友一般愉悦。

三、两种正确的学习心态

在书中,作者说是学习“临界知识”的两个心态。其实,我觉得这两个心态不应该只是学习临界知识,而是应该在学习任何知识时都要具备的。

一是要有绿灯思维,也就是说我们要打破习惯性防卫。习惯性防卫,是指当我们受到挑战时,会下意识地向外部找原因,而绿灯思维,是指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者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应该是,这个观点一定有道理,该怎样用它来帮助自己。

其实,这和吴军老师所说的一样,“我们一辈子总会遇到各种麻烦和难题,它们就如同别人和现实生活不断地扇我们巴掌,对待这些巴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好的态度和办法应该是冷静分析,而不是认怂或者直接扇回去。”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在受到批评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扇回去”,去反驳那位和我们有不同意见的人。这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防卫能力。所以,对待这种问题的时候,像吴军老师这类智者就采取了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做法。除了吴军老师,还有乔布斯在生前也说过,“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仔细想想,这句话就是说聪明人知道尊严不是在别人反驳自己时去维护面子,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是以慢为快,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人类的大脑喜欢追求新鲜、刺激,而这样的方式是不能把表面的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那么如何慢?在后面的“反思”部分将详细介绍。

四、三种提升学习能力的方法

书里介绍了几种方法,我总结了一下,就是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1. 反思:以慢为快就是要反思。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一般的顺序都是,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不知道做出了假设。因为面对很多情景时,我们是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情况下就做出了动作,受到的是情绪和感受左右。或者在应对突发情况是,是我们的直觉做出了直接的反应。但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是存在一个前提假设的,也就是都是存在原因的。所以反思的目的,就是要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前提假设进行校正。

因而,反思的顺序应该是“观察结果——研究原来的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那么具体要怎么反思呢?作者的建议是,要记反思日记,如实的记录事件发生的过程,仅记录事件的结果是没有用的,人类都有一种惯性思维,如果仅记录记过,那下一次发生类似的事情,还是会产生类似的结果。所以记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5点:
1)如实记录,从小事反思。记录自己当时的情绪、身体反应、思考过程、外部环境。这也是很多书中都强调的,做事情要有“复盘”、“即时反馈”。混沌大学的李善友教授也说过,要随时随地搭配一位导师,给予你即时反馈。但是,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能够找到这样的导师帮助我们成长,那求人不如求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反思日记,来得到一些反馈。

2)联想和联结。询问自己过去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其他人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方法和原理可以应用到这件事吗?

3)对标,寻找差距。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与之比较寻找差距。很多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决策是正确的,那么还不如先找到一个对标,然后寻找差距。

4)要有时间跨度。记录的过程一定要有一个时间的长度,这样才能通过之前的记录,找到规律。

5)定期回顾。检验并发现自己的问题,探寻其中的基本规律。通过周/月回顾,微观层面检试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年度回顾,检试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五年回顾,探寻基本规律。

2. 以教为学。这一方法,很多大咖都提到过。这本书再次的提出,可见输出的重要性。但是在“以教为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首先是放松心态。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不如别人,总有他略强一点的地方。那么在这个方面,就可以作为老师教给别人。此外,教别人的过程也是在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所以就不用觉得自己当不了老师,不敢去输出。那么如何以教为学?作者的建议是可以组建学习群组;在沙龙里分享或建立自己的公众号;或者直接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讲给朋友或家人听。

3.刻意练习。关于“刻意练习”的书籍也有太多在讲,这本书讲得并不是很透彻,作者说到,“刻意练习就是要改变原来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位、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我觉得作者说得有点难懂,其实,刻意练习的反面就是低水平的重复,是在落后的思维模型里不断地重复。用李善友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在舒适区里炫技的小猴子”。而我们,一定要跳出舒适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构建更好的思维模型,之后再进行大量的训练。

c7884ecca45543f2bf1d59b61c8a44d.jpg

以上说的都是收获的部分,但是这本书也有很多不完美之初。首先是这本书有一些内容故意夸大,意在抓人眼球,以偏概全。比如作者说,他觉得以前自己的读书方法有问题,一直陷入在“低水平的勤奋中”,建议年轻人采取慢读书,不把书读完的方法。但是我觉得,如果没有曾经大量的阅读,是无法从中吸取到精华的。就像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所说,“不阅读很多糟粕,也没有能力发现精华”。就像是吃饭一样,一共吃了三个包子吃饱了,但前两个包子不能说是没用的,一定有它们垫底,那吃完第三个包子才能真正的饱了。

就我本人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把书从头看到尾,然后再选里面感兴趣的几点,再进行反思。因为我看书的数量比较少,还达不到只看目录就能抓取精华的程度。

其次,这本书一直在强调“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作者讲了很多反思的方法、反思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这些道理做基础,也是反思不出来的。所以道理没有错,是这些道理不会应用才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总体来说,我给这本书打8分。看完之后,会觉得自己的思维逻辑又进行了一次系统梳理,离全部打通任督二脉又进步了一点点。然而就像书中所说,“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能采取行动,改变多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