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物·故事艺术之家

艺+专访丨杜春林先生:泼墨挥毫,皆成天趣

2018-03-20  本文已影响1人  艺十artist

『艺+专访艺术家』栏目,倾听艺术灵魂的声音。艺术没有金字塔,每一个心怀艺术梦想的人都值得被期待、每一个行走在艺术旅途上的人都应该被尊重。我们是艺+,永远在发掘艺术的路上。

艺+专访丨杜春林先生

他的作品,以笔歌墨舞抒写内心诗情,山泉百泻,“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他的人似乎“春山不老可重来”,他是栖居远离喧嚣远离尘染,绝无繁碌世俗的隐者;用其心中之“眼”画遍祖国山川河流,泼墨挥毫,皆成天趣。

现代人在不能拥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红花草地的情况下,我可以画我心中的山水,精神的家园,使不安的灵魂有起栖居之所。 ”

——杜春林

2017年 12月7日上午有幸拜访杜春林先生,先生的一席净土正映射了他对艺术的一颗炙热的心,用“恬淡清幽之美”形容先生在远离闹市的居所生活再合适不过了。“看山入骨髓,写山之真”,就像先生说的“象随笔走,意随心生”。这种对生活的自由追求与艺术的交织令人羡慕。

杜春林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画系,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美术编辑,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海墨画会会员,纽约湾美术家协会编辑部主任,上海大风堂琴社会员、汇珠诗社社员。作品入选《海墨三十年—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海墨中国画委员会第三届书画展》、《大风堂画集》、《丹青耀华夏—海墨庆国庆迎世博扇面书画展》、《海墨唐诗宋词书法篆刻画展》、《大风堂门人书画展》、《大风天下》、《中国绘画年鉴华东卷》、《韩中文化交流展》。著有《杜春林画集》、《杜春林作品专辑》;作品为多家报刊媒体刊登。

以下采访内容

艺+:不知道您和山水画是由怎样的故事结下缘分的?

杜: 画画是从小就喜欢,大概是天性吧。在四五岁的时候,我喜欢用土胚墙墙上的泥巴在地上画画。记得有一次用泥巴画了我的房东,是个带瓜皮帽的盲人爷爷,大概画得像。一下子围上来了很多街坊邻居“哎哟,你看,杜家的孩子画的真好”,我怕羞躲到了妈妈的身后。更记得儿时在空地上滚铁环时看到午后西边的天空上,白云在涌动中变幻出奇异的山水图景,兴奋不已。大一点时被大人带到博物馆,在古代绘画展厅头一回见到山水画真迹更是震憾,久久不忍离去。真正接触到山水画,那要追溯到初中一年级吧,在同学许根荣家看他作山水画。根荣天性聪颖,中国画自学成才,成就沛然,他对我以后学习山水画的影响是深刻的。

▲作品《晚钟》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我的母亲手巧,针线活(女红)做得很好。从前女人做针线,总会备有一个纸夹子,里面放着许多花鸟鱼虫的花样。我会照母亲夹子里的花样在地上画,有鸳鸯戏水、百鸟朝凤,和合二仙等吉祥图案,还有女人头上戴的各式花卉。记得五六岁的时候,妈妈做针线,我就在旁边剪喜字剪蝴蝶。到后来邻居家里有喜事也会叫我用大红纸剪双喜,这是我记忆中最开心的事,因为可以多吃喜糖了。就这样,喜欢画画的种子不知何时就萌芽了。哪像现在的孩子,父母会花大钱去培养孩子的特长。

▲作品《王维诗意图》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在家长联系手册上写着:“这孩子有绘画天赋,希望家长培养他”。当时日子艰辛,哪里买得起纸笔。后来转学到交通路小学,我非常崇拜一个姓闵的老师,他既是音乐老师又是美术老师,不仅画好,唱歌器乐也好,当时我就心想:“哎呀,我将来就想成为他的样子。”后来他推荐我参加了少年宫美术小组。他在美术和音乐上对我的影响是终生的。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真是润物细无声,至关重要啊。

▲作品《春山一路鸟空啼》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艺+:您称自己为耘父,它有怎样的意义呢?

杜: 这个有几重意思。首先是纪念我在农场种过庄稼,其次我是女儿杜耘的父亲,再次是勉励自己如农人般勤耕艺苑。

▲作品《梅花三弄》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艺+:了解到您之后,发现您觉得其实没有把大风堂的艺术风范仅仅当作形式建构的图像资源,而是将其笔墨全面的把握与确立当代中国画的文化立场联起来,奉之为可以将诸多变化因素结构到新的统一目标上的“母本”。您能和我们聊聊吗?

杜: 这是个大话题,不是三言二语就说得清的。出生于四川内江的张大千是中国二十世纪的传奇人物,上世纪20年代,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在上海创立“大风堂”。传道授艺,何海霞、曹大铁,陆元鼎,等诸多弟子皆被称为“大风堂门人”。它有别于“长安画派”、“海上画派”、“京津画派”,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中国画画派。张大千是上个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师,他的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工笔、写意具美,是“画坛上的十项全能冠军”,于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早期精研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作品《江村图》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尤其是晚年旅居巴西后融和了西方的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元素,创立了大泼墨与泼彩画法,开创了全新的艺术风格,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张大千这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国文化的名片,他曾说:“吾于艺事,视如性命。”“我的画笔不会停,我会一直画到我死的那一天!”他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兑现了他的这些诺言。

▲作品《花前抚琴图》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这从而使他成了中国画坛上一位最具有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成了中国艺术领域中一位思想非常解放,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最大胆冲刺的勇猛闯将,并由此取得了极其巨大的辉煌成就。登上了一座座令人仰目的艺术高峰,从而成了“五百年来第一人”徐悲鸿语),成了“当今世界最富盛誉的国际顶尖级中国画大师”,成了驰誉全球的“中国画仙”、“艺坛宗师”和名副其实的“东方之笔”! 张大千和同时代的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陆俨少诸大师是真正的文化精英,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大风堂画派无疑是一个具有突出成就的整体。大风堂门人中出了不少饮誉中国画坛的佼佼者。大风堂的的精神就是生命不息,开拓不已,努力弘扬中华文化。学习张大千将艺术作为终生为之不懈奋斗的崇高事业的精神,将之发扬光大,这正是我们必须继承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品《艳秋》|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中国山水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强调传统,因传统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它强调笔墨,因笔墨趣味醇厚,意味绵长。我曾经在台湾高仿古画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下,屏声静气足足站立了四十分钟。此画采用大图阔幅的全景式构图,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

▲作品《大仙图》 |  《荷花翠鸟图》  

大自然雄壮温润苍劲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因为主峰巍峨,远山隐隐,故可激发观者有万壑之想象,云气和山涧则令人感到有“风生云起,当流激衣”之意。松树刻画,苍劲细密,挺拔利落,枝柯纵横,如飞如动。李唐此图境界深远,其绘画之精神,宛如万壑松风中之古树主峰,皆是可以任它东南西北风,都可以巍然不动的。站在画面前就是让你挪不动脚步。

▲作品《王鐸詩意》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本人还特别喜欢元代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和当代的巨匠黄宾虹大师。先贤们怀着虔诚敬畏之心,向自然撷取灵感,通过解构笔墨,晕染色彩,节奏韵律,章法开合的意匠经营与心灵相吐纳的内在联系,营造出富有笔情墨趣,跌宕起伏,独特唯一的审美境界。

▲作品《荷塘渔父图》 |  《修竹仕女图》   

即使历坎坷经,农场耕耘,教坛执鞭,任职媒体,手中的画笔也从未放下,我深知,学习,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传统,向古今中外的大师学习,在读临中和他们对话,体悟大师如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师法造化,行万里路,读生活这本厚书,体察自然,吸取天地之精华更是提高画艺的不二法门,几十年来我踏遍了大江南北,画了十几本速写,既积累了大量素材,更锻炼了眼力,造型能力,开阔了视野,为创作奠定了基础。

▲作品《十指生秋水》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中国山水画不像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是对自然的镜像反映,中国人画山水要在山里山外周围兜上几天,临流吟诗,松下抚琴,然后回到画室里展纸挥毫。这时他画的已不是眼中所见,而是把所见景物用心揉碎、打散、然后再重组,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汇所构成的一个鹰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深邃的全新小宇宙。这个可称为意像山水吧,即是我精神世界里的山水,在现实世界无法按图索骥,但又会觉得无比真实,似曾相识。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作品《浮云生远树》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山水画不等同于风景画,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山水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即山水精神。“师造化”还是简单的模仿自然。但是当画家对于自然的规律有了理解和领悟,“中得心源”后创造的作品是人的思想与自然规律的融合,由此产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儒家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的核心命题是“道法自然”,保持这种像赤子一样的平淡天真的状态,才会悟道。这种自然的心境和自在的状态都是山水精神的体现。

▲作品《松溪晚渡》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无论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还是“神与心会,心与气合”的经典理论,都是山水精神的衍化;无论笔墨、皴法、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怎样变化,其审美标准还是宣扬一种悠远深邃的意境,抒发人当时当地的心理状态,这是古人对山水精神的理解。近现代东西方美术大碰撞,更能体会到中国山水画中的精神和真谛,许多画家们在创作中坚持了山水精神,坚持了画面整体的意蕴和绘画时自在的状态。当代山水画家可以艺术作品去唤醒人与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的关系,警醒人们回归自我的本性与本真,通过这种山水图式传达“林泉之心”。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以此来影响更多的被社会枷锁束缚的人,传递给他们返璞归真清静虚空的生活哲学。

▲作品《佳人纵马越苍岩》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带给人们紧张与忙碌,城市堆砌的是满目的钢铁水泥,自然生态遭到无情破坏。这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惑和烦恼,山水精神这时候能给予精神支持,并在生活状态中提倡健康自在的生活状态。这也是一个伟大民族需要坚持的。

▲作品《峰巅对决》|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艺+:您的《秋山听泉图》在结构和用墨上也极其考究,有种以书入画的感觉。也听说您对山水画一直抱着朴实、率真的情感在里面,画画从不打线稿,只打腹稿。您能跟我们谈谈您的作品吗?

杜: 对啊,画画一般不打详细的稿子,只打腹稿 ,最多在小纸片上画几笔大开合结构。当有人要求再画幅同样的画这就不可能了,因为在画的过程中随时在变化。中国绘画它有一个特点叫“象随笔走,意随心生”,不拘束缚,有感而发,塑造形象。当然这需要长期积淀的学养修为,多读书,去烦躁,舒胸襟,养静气。才能达此收放自如自由的创作境界。

▲手稿《途中》|  《阳朔风光》

画家不能马上改变环境,但可以创造一个“世界”,尽管它是虚拟的,但是这个虚拟的世界已经足够让我们感到满足了。

▲作品《秋山听泉图》|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艺+:您曾经也说过张大千、黄宾虹大师是您一生崇拜学习的偶像,源于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又上升到对笔墨节奏韵律的意匠经营与心灵相吐纳的内在联系,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些在创作上的心理历程吗?

杜: 除了张大千,我最崇拜的还是黄宾虹。黄宾虹大师值得尊崇除了他在专业上的无人企及的超级水准,更在于他心无旁骛,宠辱不惊的潜心沉浸在博大沉雄的艺术研究中,除了绘画,在考古、画史、画法、篆刻诸多领域取得令人赞叹的丰硕成就,这是一种何等的胸怀精神。且不说先生创立的五笔(平、圆、留、重、轻)七墨(浓、淡、泼、破、渍、焦、宿)将古法归纳总结为文字晓以后学。先生在晚年的作品中以积、泼、破、宿、互用,使山川幽密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由此形成“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的特色画风,他的作品中蕴含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与内美自然的美学取向,在世界舞台上将中华文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品《雲嶺飛泉》|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艺+:我们了解到,之前您在面对高涨的“全球化”呼声和“创新”热潮,包括“中西融合”的变革追求时,您警醒地意识到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大力张扬鼓荡,造成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对中国画艺术特性、文化品格的削弱,所以您曾经说过中国画创作实践和思想理论上需正本清源,您能和我们聊聊吗?

杜:任何一种思潮来袭会都会激起各种反应。我个人感到现在的情势是正常的,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发展。说实话现在许多新东西我也看不顺,看不懂。毕加索好像和赴西方学习美术的学子说过,最好的东西在你们中国。大师是谦虚,其实,东西方的绘画是两座谁都无法替代的高峰。盲目崇洋和妄自菲薄都是不足取的。我欣赏越是民族的越是最好的,也不反对吸收西方好的东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注定他是兼容并蓄,它不会在交流中被湮没只会更繁荣壮大。从近处说,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更快走向世界,从远处说,因为相互借鉴,取长补新,必定会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作品《山水清音》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艺+:听说您在音乐、诗词、书法方面多才多艺,琴画俱佳,您自作的《学琴有感》中的诗句感觉正是您艺术生活的写照,您愿意给我们露一手吗?

杜: 除了画画外,音乐我从小也喜欢,记得小学三年级时转学到中山北路第二小学,第一次在音乐教室听到钢琴声,浑身激动得打哆嗦;曾在练习本纸上画上钢琴键盘,上课时就在课桌下练指法;小学五年级时已学会简谱,新歌只要看着简谱就会唱了。中学时,看到电影《聂耳》中演员赵丹在阁楼上拉小提琴,真是帅呆了。正巧同学家里有把闲置的小提琴,借来后自学了五线谱,终于学会了小提琴。

▲作品《兰竹图》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68年我到崇明农场去种地,因为会拉小提琴一直参加小分队,会画画又参加大批判的宣传组,让我减少了许多劳累之苦。八年前作画时偶听古琴便义无反顾地喜欢上它,女儿为我买下第一把古琴,马上在网上下载古琴的资料,弹了半个月就托朋友请老师,一直弹到今天也没有闲过。欣喜灵魂又多一栖息之地。

▲作品《清夜琴兴图》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现在的我常常是早起先操琴,自我陶醉一番后方作画,古琴的操弄和水墨的濡染确有异曲同工之处。

作画时常会想,哪天能邀上我的同伴,往山林深处在流泉瀑布青松山花下面弹一曲呢!或下盘围棋,抛却现世的无穷烦恼,或仰看白云舒卷,听松风泉鸣,发发呆也好。现代人在不能拥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红花草地的情况下,我可以画我心中的山水,精神的家园,使不安的灵魂有栖居之所。

▲作品《山居遠城市》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爱好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的,只是觉得唐诗宋词读之上口,看之悦目,思之遐想无限,怎一个美字了得。有时心血来潮也会学着写。近年参加了《汇珠诗社》,向许多诗友学习,得益非浅。

▲作品《山居吟》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弹一段《渔樵问答》,感谢和你们度过冬日一段美好时光。

▲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数年前偶听琴曲潇湘即被其古厚淳美之特色折服,旋即置琴,识谱,寻师,开始了至今八年每日不辍的习琴生活。庆幸吾晚年于丹青外又觅得一灵魂栖息之地。

《学琴有感》

▲ 杜春林

莫恋红尘车马喧,何妨抱琴青山行。

目送归鸿游苍冥,心随彩凤舞聘婷。

禅心默默梅花落,涧水潺潺黄鸟鸣。

曲罢窗外飞白鹭,山色微黛夜沉沉。

▲作品《兰竹双馨》|  图片致谢杜春林先生  

艺+专访的对象既有传统的老一辈,也有当代的年轻人,传承与新锐交织、沧桑与活力碰撞、民族与世界融合,所有外在的光怪陆离之下,唯有对艺术的挚爱与虔诚永恒不变。每一次专访都是对艺术真我的求索,大道无涯,吾道不孤。

欢迎来到艺+,期待你分享的艺术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