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RM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

2017-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nice_o

OSI/RM参考模型

该模型定义了不同计算机互联的标准,是设计和描述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本框架。OSI参考模型共分为7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信息的传输.png
       第一层到第三层属于OSI参考模型的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连接的链路;第五层到第七层为OSI参考模型的高三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第四层负责高低层的连接。

       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而网络通信则可以自上而下(在发送端)或者自下而上(在接收端)双向进行。并不是每一通信都需要经过OSI的全部七层,有的甚至只需要双方对应的某一层即可。

       物理接口之间的转接,以及中继器与中继器之间的连接就只需在物理层中进行即可;而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则只需经过网络层以下的三层即可。总的来说,双方的通信是在对等层次上进行的,不能在不对称层次上进行通信。

OSI/RM分层

对等层通信的实质:
       对等层实体之间虚拟通信;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实际通信在最底层完成;发送方数据由最高层逐渐向下层传递,到接收方数据由最低层逐渐向高层传递。

协议数据单元PDU
       OSI参考模型中,对等层协议之间交换的信息单元统称为协议数据单元
而传输层及以下各层的PDU另外还有各自特定的名称:
       传输层——数据段(Segment)
       网络层——分组(数据包)(Packet)
       数据链路层——数据帧(Frame)
       物理层——比特(Bit)

<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

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是如何在不同主机的不同应用进程中进行数据传输的呢?

发送端到接收端1.png
假定主机1的应用进程AP1向主机2的应用进程AP2传送数据。
AP1先将其数据交给主机1的最高层(应用层),如使用SMTP协议来处理数据(在该数据前加上SMTP标记,以便对方主机2收到后了解使用什么软件来处理该数据。);

       应用层处理后交给下面的表示层,表示层会进行必要的格式转换,使用一种通信双方都能识别的编码来处理数据;

       表示层处理完成后将数据交给会话层,会话层会在主机1和主机2之间建立一条只用于传输该数据的会话通道,并监视它的连接状态,直到数据同步完成才会断开会话;

       会话通道建立后,为保证数据传输中的可靠性,主机1的传输层会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分段、编号、差错校验、确认、重传等;

       网络层是实际传输数据的层次,它将传输层中处理完成的数据再次封装,添加上双方的地址信息,并为每个数据包找到一条到主机2的最好的路径,然后按照最佳路径发送到网络中;

       数据链路层则会对网络层的数据再次进行封装,添加上能唯一表示每台设备的MAC物理地址

       主机1的物理层则将上层的数据转换成电流传输的物理线路,通过物理线路将数据传送到主机2后,

发送端到接收端2.png
       主机2会将电信号转变成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帧,数据链路层再去掉本层的Mac物理地址后将数据递交给网络层,网络层同样去掉主机1网络层所添加的内容后交给传输层,就这样层层递减后最终数据到达了主机2的应用层,应用层接受到数据使用STMP协议封装,就知道应用电子邮件的软件来处理了。

       虽然应用进程数据要经过这么复杂的过程才能送到终点,但这些复杂过程对用户来说,都被屏蔽掉了,以致主机1的应用进程AP1觉得好像直接把数据交给了主机2的应用进程Ap2。


TCP/IP协议

TCP/IP协议
       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TCP/IP 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

<TCP/IP模型的层次结构>

       TCP/IP模型分为四个层次:应用层,传输层,网络互联层和网络接口层。
       在TCP/IP模型中,去掉了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表示层(这两层的功能被合并到应用层实现)。同时将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合并为网络接口层。

TCPIP分层.png

       TCP协议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协议,允许从一台主机发出的字节流无差错地发往互联网上的其他主机。在发送端,它负责把上层(应用层)传送下来的字节流分割成离散的报文,并把每个报文传递给下层(网络互联层)。接收端,它负责把收到的报文进行重组后递交给上层(应用层)。TCP协议还要处理端到端的流量控制,以便确保一个快速的发送方,不会因为发送太多的报文而淹没掉一个处理能力跟不上的慢速的接受方。

TCP传输数据.png

       UDP协议是一个不可靠的、无连接协议,主要适用于不需要对报文进行排序和流量控制的场合。其被广泛用于那些一次性的请求-应答应用,以及那些及时交付比精确交付更加重要的应用,如传输语音或者视频。

相应层上的协议.png

<TCP/IP模型的特点>

       TCP/IP模型能够打败法律意义上的国际标准ISO/Rm参考模型,而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有它滋身的特点:
       首先它是一个开放的协议标准:可以免费使用,并且独立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
       其次它独立于特定的网络硬件:可以运行在局域网、广域网,更适用在互联网中。
       其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个TCP/IP设备在网中都具有唯一的IP地址。
他所提供的标准化的高层协议,提供了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


<TCP/IP模型与OSI/Rm模型的比较>

TCP/IP模型与OSI模型有着很多共同点:
       两者都以协议栈概念为基础,并且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两个模型功能大致相同,都采用了层次结构,存在可比的传输层和网络层,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一对应。

两者的不同点:
       OSI模型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区分了3个概念:服务、接口和协议;而TCP/IP模型并没有明确区分服务、接口和协议,因此OSI模型中的协议比TCP/IP模型中的协议有更好的隐蔽性,当技术发生变化时OSI模型中的协议相对更容易被新协议所替换。
       OSI模型在协议发明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而TCP/IP模型则正好相反:
       先有协议,TCP/IP模型只是已有协议的一个描述而已,这导致协议和模型结合得非常完美,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如异构网的互联问题。

两者在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领域有所不同:
       OSI模型的网络层同时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是传输层只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
       TCP/IP模型在网络层只支持一种模式(无连接),但是在传输层同时支持两种通信模式。
       OSI模型有7层,而TCPIP模型只有4层,两者在层次划分与使用协议上有很大差别。
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网络通信连接设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