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白输出力新生大学吃书分享专栏#

找对方法论,让你的学习开挂

2019-03-14  本文已影响164人  吃书学院小助手

写在前面:欢迎来到韩老白输出力新生大学吃书分享专栏,在以后的每一天我们一起读书学习。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杨德俊为大家拆解的《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最后一篇:知识产品方法论,原书作者方军。

                                                                 作者:吃书学院——杨德俊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驳杂的信息资讯填满了我们的生活,在这些驳杂的信息中提取我们需要的信息是一件很耗费精力的事情,加之各种贩卖知识焦虑的文章层出不穷,且都还说得有理有据。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付费借风起势,变成了一个新的风口。

我们都在知识付费浪潮中奋力追赶,以期得到自己想要的收获。希望最终能达到那句:“让天下有识之士通过知识直接变现,让天下求知之人通过知识自我提升”的境界。

在《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兴起 》这本书中,作者就从知识经济的前世今生、内容付费的理论框架、个人知识产品、知识平台、知识个体多个方面为我们解析了知识付费。前面几天我们也分别从这些模块做了分析解读,相信大家对“知识付费”这个概念一定有了自己的全新的定义,今天我们就继续一起分析解读《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兴起 》最后一部分内容——知识产品方法论。首先请看导图如下:

1、创造完美的“半成品”

假设一次会议不能带手机入场,散会的时候你能不能从一排手机中马上找到你的?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一台手机用久了会有个人属性,个性的手机壳、不同程度的磨损、设置偏好等等。就像这一章节的知识产品,我们拿到的都只是半成品,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反馈才变完整。

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在手机中加入全新的设计、科技,从硬件到系统,全部都是“完美的半成品“,成为人人都希望拥有的手机。现在买手机之前,不少人会先扒一扒网上的测评,数码测评博主会从手感、拍照、系统流畅、上手难易程度等方面对比讲解手机是否值得入手。我们再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机半成品“

手机到手之后,好不好上手,系统是不是像宣传的那么流畅,如果达不到你的要求,它还是失败的半成品。从手机为例来看,完美的半成品要达到2个条件:

1)以用户为中心,预先想好有人入手后是如何一步步把它从“半成品“变完整的

2)在完成和未完成之间找到合适的分隔线。拿书来举例,书买回来,看懂吸收成自己的知识才是成品,讲得晦涩难懂,就会买来读不下去,是失败的半成品

而我们的知识产品也是如此,知识产品不同于传统的实物产品,到手就可以直接使用,它需要经过理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之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能够做到让用户购买之后,激发用户的兴趣一起去完成,才是一个好的完美的半成品知识产品。

那我们要如何将知识做成“完美的半成品”呢,这里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1)知识产品必须以用户为中心

2)要在完成与为完成之间找到合适的分隔线

这两点点明了知识产品的核心关键,以用户为中心可以找到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一个好的知识产品必然是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在完成和未完成之间找到合适的分隔线可以帮助用户提高他们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参与深度,是一个知识产品能否获得好口碑的关键所在。

2、创造高压力的环境

知乎上有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排在第一的答案很短但很精辟: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它就来了。学习知识的过程本来就是反人性的,如果没有压力,放任自由民展,不管你是卖知识服务还是买来尝鲜,都会很难达到目标。

不管是知识生产者还是知识消费者或者可以说是知识学习者,待在舒适的区域都只是在坐吃山空,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要做知识产品在保证“用户思维”的基础之上,也需要给用户创造挑战的机会,让用户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用户只能始终学不到东西。

这里更重要的是,作为知识产品的提供者想要,做出优秀的知识产品获得好的口碑,更是必须要进入高压力的领域。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便是如此。

但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压力,怎么就没能让我们做出优秀的知识产品,或者更好的理解学习各种知识产品呢?这就要讲到一个比较微妙之处,压力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能给我们提供动力,也能让我们不堪重负自暴自弃。

那怎么找到合适的压力领域或者说创造一个合适的压力领域呢?原书中给出一个方法:让压力有意义。有意义的压力应当是自己主动创造的,是一种自动自发的选择,而不是外部强行加持的,并且为这种压力赋予意义。

我们用学习举个小栗子,很多人想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或者技能,购买了很多的知识产品,却又不能有效的去学习,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给自己创造一个合适的压力环境,这个压力的意义就是你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产品的根本原因。

3、方法论重要,结论不重要

“方法论“和”结论“就像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的问题。我们不能依靠别人做出判断,而是要向别人学习怎么做的结论。比如华为曾经用10年的时间在一个项目上花20亿给IBM做咨询顾问,然后得到一套成熟的方法论,又以它为基础,掌握后再迭代升级,才有机会成为现在年收入近4千亿元的超级巨头。

说方法论比结论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互联网领域只看结论往往会出问题。很多时候由于环境、科技的变化,结论已经变了,但方法论还是有效的。比如:互联网创业要不要做APP?放在4、5年前,虽然开发成本高、难度大,但是拉新很方便。放到现在,拉新成本越来越高,如果不是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没必要做APP,倒不如先从微信小程序入手。

同理类比到我们的知识学习中更是如此,结论往往很容易就得到,它没有深度不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在一件事中得到了结论,若是换一件可能就不再适用,或者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得出这个结论。我们要去探究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到的,得到这个结论的过程中是怎么做的。

关注结论就像是看了一个好的论断,这里扮演的角色是看客,关注方法论就是找到结论的实践过程,这里扮演的角色是参演主角。

4、协作

谷歌和维基百科构建起了全世界最大的知识库,其中维基百科有大量志愿者分工协作,用快更新的方法来提高质量,并且小心谨慎地处理惩罚。

谷歌和维基不是单个的产品,是我们所有人都能参与在其中的知识体,而且用的人越多,改进的越快。比如《自然》杂志调研发现《大英百科全书》每个条目有3个错误,维基百科每个条目有4个错误,但是发现错误后维基百科很快就能改正,《大英百科全书》要有很长的周期。

我们在做的不一定是类似维基的知识体,但是值得借鉴的是如果形成大规模的社会化协作,知识产品的产出和价值将会以指数级增长。比如现在抖音日活已经突破2.5亿,仍然有源源不断的创作者加入丰富平台内容,相比之下,腾讯短视频全家桶已经有15个APP之多,想尽办法从中挖一杯羹,但至今没有做出有明显效果的。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拆解的全部内容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讲的重点内容。

首先说道,任何的科技产品都是半成品,案例是关于iPod的故事,果粉抱怨iPod很容易有划痕,乔布斯却说“每一台iPod的划痕都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使用者的个性”。回复很“苹果”,但是正说明了乔布斯的观点,全新的iPod是半成品。

然后讲了压力的重要性,推荐一篇文章《低配,正在让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平庸》中有一句话我感触很深“最好走的永远是下坡路“,文章从一个工资条说起,父母托关系找到的稳定工作才是上海工资的1/4。大城市到处是压力,但是躲过了大城市的忙碌,才知道小城市的稳定是不高的收入加上可以看得到头的未来。

其次,方法论比结论更重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拿一个例子来说,现在做自媒体矩阵的很多,但是同样的内容很少在所有平台效果都很好,因为平台调性不一样,内容导向不一样。所以一部分人的做法是前期所有平台都发,哪个平台效果好,找出原因,再主力放在那个平台。

最后讲合作的重要性。知识型产品如果有大规模的协作,价值会指数型增长。比如知乎,优质回答会靠前,不好的回答会折叠,我们很容易找到有价值的答案。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是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小小的讨论话题哦,你领略过压力的魅力吗,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会用压力来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吗,你一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创造压力的呢?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知道不等于做到,快来完成我们的小小话题讨论打卡吧。小小的输出日积月累也可以产生巨大的能力哦。

到此,《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兴起 》这本书的全部内容都已拆解学习过了,明天我们将开启一本新书《知识变现》。我们在这里由衷的祝愿大家,在知识经济时代都能找到自己的掘金之路。

当然,想看更多的吃书分享,欢迎关注简书#韩老白输出力新生大学吃书分享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