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反思2
刚下课,头脑里只剩下,我还有那些没讲到,担心没说到,担心没讲清,担心学生没听懂。看到这些反应就知道,这节课也不是需要的课。
不过这节课做到了“一课一得”。由于第二课时,讲的是白杨树的象征义,所以内容上较少,可发挥的很多。我就故意制造错误: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生回答,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在讨论第五段时,说的不太准确,谁知道呢?有一分钟的思考,我故意引导学生,我们了解白杨树的干,枝,叶,皮,他们都有向上,有聚拢的特点,可我们在板书时写的是外形美,你们看看仅仅是外形吗?学生发现“不屈不挠”是精神。对呀,那么你们再仔细找一找,这一段还有那些精神词,努力向上,倔强挺立等。你们说这是外形吗?学生自然就说到内在精神。
在品析第7.8段时,让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尽量的设置学生思考的问题,算不得……它是,这是一种什么用法呢?带出前面第二段的用法,来分析这一部分,聪明的学生一点就通,展示出欲扬先抑手法。细读后文发现什么特点吗?学生谈反问句,是四个反问句,形成排比的修辞,增强语势,引起读者的思考,这个象征的运用自然而又层层加深象征义。引导学生细品四句的特点,象征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我说的较多,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最后第九段,提问这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白杨树的?学生能轻松理解,对比的手法,把楠树与白杨树作比,其实是两种人得比,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的贵族,那也是高官掌权者与百姓的对比,突出白杨的常见与极易生长,也突出百姓的常见与顽强,直接抒发我要高声赞扬白杨树!感情达到高潮!
在品析完句子后,我接着提问:文章不断的重复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要赞美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看文章,不平凡的白杨树,组成了全文的内容,不断的引出对它的书写。这样有什么好处?学生尝试着从布局看,从结构看,原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完整。在拓展开来我们学过的《背影》《藤野先生》等有线索吗?是什么?
这节课,总体感觉不太成功,但有一点让我欣慰,我领会一课一得的真谛,在一节课里给学生教什么方法,教什么内容,选好点,做到一节课要有一点收获,这节课让学生明白散文的线索,让学生知道象征手法,让学生回顾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到这觉得自己有点贪多求全。
不足之处,文章的美点搜寻的不理想,语文的人文性做的欠缺,没有深入到文章的字词里,只在句子里徘徊,导致深入不够,知识点的讲解没有带入文中的美点,显得生硬,课堂里缺点文学性,工具性显得太强。
思索每一节课,漫步每一个点,在语文课堂里的求索,犹如攀登珠穆拉玛峰,我还在峰底,攀登之难难于上青天,我将不放弃,不停止,有望见顶峰之愿,有怀揣梦想之心,有一步一脚印之态!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