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一书乃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本书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黄霖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词学大师王国维的学术个性。
品《人间词话》,悟人生三境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摘自《人间词话》。
王国维说,自古以来想要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都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但是王国维是个很有才气的人,他不直接说这三种境界是什么,而是以词句进行比喻。
他说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原文是晏殊词《蝶恋花》中的句子,写的是闺中的思妇,王国维在这里讲的意思是在开始学习钻研的阶段,要不畏怕孤独寂寞,不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才能看到高远的理想,才有可能探索有成。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完成理想,首先要摆脱世俗的蒙蔽和名利的诱惑,这已经很难做到了,还得做到第二步——执着追求的毅力。这就像追女孩子,不到黄河心不死,连不懈奋斗的精神都没有,又怎能成功呢?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能够成功,当然能够成功是最好的,所以王国维先生说的第三种境界是理想终于完成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如叶嘉莹先生说的:“得到的这个东西不一定是外在的名利禄位,而是真正在内心之中达到了一种自足的、自我实现的境界。”
这本书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三种境界。“古今之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西风注定是残相。
李白曾写过:“西风残照,汉家临阙。”然而自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孤独是有的,但不畏寂寞,也要前路求索。这讲的是一种孤傲的信念。
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词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屈原在《离骚》中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知难而退这是人性,逆流而上才见可贵。正在于前方充满困苦,挫折和不确定性。执着之难,难就难在“不悔”二字。王国维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与隐忍,才成就了他大师地位。正如现在的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不能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放弃,要凭着那份执着,掌握专业知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给自己充充电。这最后的亦是最重要的。
第三境界则为“众里寻他于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它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曾国藩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耘。”秋天,收获的季节。金色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经验教训,然后从头再来。王国维所说的“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恰好体现了这一核心。
第一二境界努力追求,第三境界醍醐灌顶得到领悟。总结出诗词的“三重境地”亦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之境地。”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受益颇深,愿每个人都能读一卷《人间词话》,感“境界”之奇,会词中妙意;守一份初心,嗅人间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