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一:假期生活是美好的

2019-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涂淑莉

读《你好,寒假!》第二章 “寒假的意蕴与变革路径”  有感

      生活可以是美好的,寒假生活的美,需要孩子发现,体验和创造。这个寒假,我与家长、孩子们一起,参与他们的寒假生活策划,体验与评价,跟孩子们一起去发现、体验,去创造更美好的假期生活。

      今天终于可以静下心来,重新阅读《你好,寒假!》这本书的第二章。寒假前,我只是大概的浏览,简单的记录,没有细细地去体会。看着群里的好多老师,有阅读也有思考,一篇篇精彩纷呈的文章发上来,我除了仔细阅读之外,敬佩、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知道,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努力,差距还会更大。昨晚居然失眠了,想着自己也该学着写写,虽然文笔不是很好,但是我想熟能生巧吧!总有一天,我也能够挥洒自如的。

      先来看看第二章第一节的主要脉络,我就根据主要脉络,结合自己班级开展的活动,说说自己的思考。

    一、传统寒假的特征

    我归总为这几个关键词:师布置作业、生无序假期、师缺少关注。

    好像从当老师开始,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从来都是自上而下地布置作业,没有考虑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孩子们的假期没有合理的安排,过一天算一天,很多孩子都是放假了疯玩,快要开学了拼命地在补作业。开学了,要交作业了,有些同学的作业照样不能上交,即使交上来的作业,老师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批改关注。孩子们的假期真的和我们是脱节的,作业做与不做,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家在小镇上,碰到认识的家长总会在我面前抱怨,“放假了真不好,还不如上学,孩子们学校布置的作业一点都不主动去完成。”“大多孩子每天不知道在做什么?家长的责骂,孩子的哭啼,每天睡到中午醒,不吃早餐,午饭将就,晚餐暴饮暴食,没有合理的安排。”这些情况成了当下一些孩子们的通病。寒假生活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看电视、玩电脑、跟父母拜年,补习班中度过,枯燥乏味的假期,让孩子们和家长头疼脑热的。

    二、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寒假的意蕴

    (一)回归原点,寒假与人的发展

      回归“人的发展”视角,寒假生活与随之而来的学期初生活就是促进学生连续、全面发展的重要构成,也就是进行各类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关键时空。这一关键时空与人的发展密不可分,紧密相连。大都家长和孩子们忽视了这个关键期,所以个人觉得有点浪费生命。

    (二)深度挖掘,寒假生活独特的育人价值

    1.相当于学校教育,寒假有着更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如:我们班孩子假期前在自选作业的基础上,大家根据项目选择会,挑选出最感兴趣的作业,然后招募小组的组长,组员报名活动小组与组长招募组员相结合。因为我们才是一年级的孩子,组长要与父母一起策划活动,形成活动方案、并组织活动,写成活动美篇报道。让每个家长和孩子,都能成为寒假的主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好关注,随时进行指导。

    2.寒假教育资源突出体现了丰富性、文化性与成长性。

    利用好寒假的这一特殊性,关注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我们班有8位孩子来自外省,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其中有一项作业就是风俗习惯大分享。孩子们都会在班群里分享自己家乡的风俗,我们的赵婕妤和朱怡帆小朋友就分享了四川的婚嫁习俗、第一场雪的美篇。

    班群里孩子们每天都在晒着自己的幸福作业,有照片,有视频,更有美篇形式多样,内容精彩。有锻炼、制作美食、购物、旅游、阅读……由此看出,我们班孩子们的假期是丰富多彩的。

  3.交际关系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1月31日,我班12个家庭的孩子和家长到古村山下鲍进行关爱“空巢、孤寡、高龄”老人活动,我把活动照片发到全国“你好,寒假!”活动群里,李教授给我提出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在雷所的帮助下,我完成了“探秘古村落 ”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古村及家乡变迁的实践活动方案。在家长阅读《千年古村山下鲍》一书的基础上,准备带领孩子采访村中80岁以上的老人,了解古村山下鲍的变迁与中国成立70年的关系,及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等等。倡议一发出,就获得了10个家庭的支持,目前已进入各项活动的筹备中,家长已开始在阅读。该活动旨在锻炼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解决问题、自我探究的能力。

    是的,只要家长、学生、教师之间时刻保持密切的联系,寒假会提供教师、家长、学生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其交往方式,内容等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寒假活动可以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通过电访、线上沟通、讨论以及各社会实践场所进行的非正式交流,内容可以更加多元,可以是家乡的风俗、历史、名人,旅行的收获,学习的心得,成长的烦恼等等。

    (三)融合与创生:“家庭—学校—社区”的合作形态

    首先依托“互联网+”形成了独特的寒假教育生态。

    其次,寒假活动中家长由被动参与者转换为主动介入者。家长有了自主发展的意识,过程中主动为教师提供资源,主动分享孩子的寒假生活,主动策划团体。

      这个寒假班级开展了关爱“环卫工人”、关爱“空巢、孤寡、高龄老人”、“亮眼看家乡”等活动,活动的策划、组织都是组长和父母讨论完成的。为什么我们班会有这么一群厉害的家长,这与我们平时的关注、交流、家长的自身素质是分不开的。他们觉得能够参与活动,孩子们能够站出来担当组长的重任,是孩子迈出的一大步,作为家长更要支持到底。

    又如我班开展的“平安春运伴我行”的活动中,该项活动的发起人是我们班的双胞胎姐妹小宁和小宇。自从她俩认领了活动组长以来,她们的父母高度重视,主动策划活动。与朋友商议,联系交警队,联系电视台,一起与孩子商议活动方案,组织活动等等。无不体现着家长参与活动的热情。参与的孩子们也是异常的开心,每位同学活动后都有收获,都写了活动感想。

    寒假里,全班的家长和孩子每天都在完成我们班级的特色作业,参与热情高涨。这就是假期带给家长和孩子们的福利,孩子们的假期应该是多彩的,丰富的。

      第二节 寒假生活的变革路径

  一、变革应以“证据”而非“经验”为基础

(一)形成对寒假生活现状总体、客观的认识

    证据来源: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甚至是非正式的日常交流,都可以转化为定量或是定性的数据,经过系统地整理与分析,可成为变革的直接基础。

    以往的寒假特点,上面我已经阐述,就不展开。

    (二)明晰各主体对寒假的期待

    本班寒假活动的项目都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汇总,如:亲子阅读、锻炼、关爱、学会生活技能,体验年味,知家乡,爱家乡等等。开展寒假各项活动事先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受到孩子和家长足够重视。内容丰富多元,项目的选择、组长的招募、队员对活动组的报名,各组长和父母的积极筹备,都来自孩子和家长对寒假各项活动的期待。所以,从一些小组开展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当下,有些教师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寒假是自己休息的时间,没有必要去关注孩子们的寒假生活,给自己增加负担。以身边的教师为例,真正投入研究的老师不是很多,如何提高教师的认识,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假期生活,形成家校、社会合力,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从变革的驱动机制来看,对于寒假生活来说各学校、班级、家庭重视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思想观念的落后,导致活动的效果也不一样。从我班级来看,班级有总体规划,大部分家长有足够认识,各项活动都得到了有效的组织。如何推动小部分的家长也参与进来,也是我要思考的问题。出现问题,及时沟通和指导,让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更加充实是我的责任。各项宣传手段,评价机制要真正落实起来。

    一件事认真做和随便做,效果肯定不一样的。认真阅读,仔细思考,我们都会有新的发现。读完这章,我的收获还是挺大的,在学中有思有感,就是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李家成.郭锦萍.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研究与学期初生活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1;24.

15.《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一:假期生活是美好的 15.《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一:假期生活是美好的 15.《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一:假期生活是美好的 15.《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一:假期生活是美好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