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散文特辑芳草集

书海拾贝‖什么样的人容易越想越气

2023-09-02  本文已影响0人  蒲公英_0477

文/梁树丽

什么样的人容易从生气转换到越想越气呢?

第一是缺乏自我肯定的人。缺乏自我肯定的人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没有人爱自己,没有人在乎自己。我们看那些经常被批评的孩子,他们就容易缺乏自我肯定,因为小的时候经常被批评,老是被人数落“你这儿也不对,那儿也不对”,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自我肯定的程度就低。

当然我们可能不服气,孩子身上有缺点,难道不应该指出来吗?他只有改正缺点,将来到社会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是吗?你光注意他身上的缺点,忘了把他的优点发展到最大了,那他以后的竞争优势又从哪里来呢?所以这样的孩子容易缺乏自我肯定,容易敏感。

第二是产生了角色期待偏差的人。你之所以对某人产生不满,你生气了,是因为这个人没有达成你期待的那个样子,没有达成你本来设定的目标。比如,你问老公:“老公,今天是什么日子?”你的期待是他回答“今天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但如果他没说出来,你的设定和现实之间产生了落差,你的角色期待落空了,就会容易生气。

现在的家长有的时候骂孩子“你怎么天天就知道玩?”“你怎么不好好看书?”“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就这么报答我吗?”“我都不上班,天天就在家给你做饭,上下学接送,你还不好好学习?”这些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对你的期待是,你得好好学习才对得起我的付出,但你居然把我的付出变成了无意义的工作,那你就没有达成我对你的期待。

“你看我现在很焦虑,我很沮丧,我需要你安慰我。”这话谁说得出口?要是非得都说出来,那还是两口子吗?这是很多人日常的经验和心里的期待。

你不能指望别人都按照你的思路和设定出现在你的面前,对你的输出做出反馈。因为每个人在审视事物的时候都有主观评价,我们是通过自身经历建立起来的数据库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比如我们来解读一下,妻子回到家,根据她的经历和数据库,她的设定是:我很累,很焦虑,我有苦闷。我向你输出了之后,你应该来安慰我。丈夫的经历和数据库是:我也有,所以我也向你输出,你也应该来安慰我。或者说,我的经历让我觉得这些都不是事,没什么可焦虑的,这有什么?所以我没有输出对你的安慰。

两个人基于各自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给出了不同的结果,但这俩结果没碰上,一方就产生角色期待落差了,他就开始越想越气了。

有期待就一定要说出来。如果你告诉你的丈夫说:“我很累,我今天在单位受了委屈了,你得来哄哄我,你得来安慰我。”那这个丈夫就会接收到这类信息,就会做出相应的反馈。因为只要有目标,他就会找到解决方案,想办法用行动去实现这个目标。

还有一种心理会让我们越想越气,就是受害者心态。典型受害者心态是:光我自己吃亏,只有我被迫牺牲,怎么老是我?比如妻子跟丈夫提过好多次了,就是脱下的脏衣服、袜子随便乱扔,但是丈夫觉得这是小事,回家可不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又不是在办公室,得正襟危坐,脱下袜子随便乱扔,这才是家。

你看,这就是基于不同的数据库对家有不同的理解。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不妨把责备的口吻变成请求,比如说:“我希望你把你的脏衣服、袜子都扔到那个筐里去,这样我们家会变得整洁,我的心情会变好,我就不用在这些事情上再花心思,再费劲了。这样我们两个都在为这个家负责。”男性,或者另一方在接收到这个信息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改变。如果他改了一阵子,又回到原来的行为了,那是因为他从小养成了习惯,你得不断地提醒他,他慢慢地就会有改变。而且改变一次,你的心情不就好一次吗?心情好一次,你就少了一次积累情绪的立场,就不会越想越气。

所以我们在再总结一下什么样的人容易情绪化,容易沾火就着。第一,缺乏自我肯定的人;第二,产生了角色期待偏差的人;第三,有受害者心态的人。

你属于哪一种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