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积累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022-11-01  本文已影响0人  语过添晴sunny323

天下谁英雄,赢得功名在身后。蓦然回首数风流,非皇非帝非君非诸侯。”任何一个平凡的人身处于一个社会、一个时代,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辛弃疾,是一个实干政治家、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用词咏出了一生的坎坷与耿耿风骨。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顾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看它能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1025年已是66岁的辛弃疾在镇江任知府,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辛弃疾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练兵备战,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当时宰相韩侂胄只想用北伐做幌子笼络世人,提高威望,扩大权势。朝廷也毫无北伐复国之意。辛弃疾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北固亭,联想到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阕写孙仲谋和寄奴两人,他们都是英雄人物,但现如今已是物是人非,只能追慕敬仰。下阕首先记述了宋文帝北伐失利,金兵南侵扬州的惨事。上、下阕对比,更加突出了对英雄的呼唤和对北伐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反思。下阕在叙述惨事之后生发感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雄心、报国之志。

相比于词的思想感情,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辛弃疾本人。他没有像屈原“一跃冲向万里涛”,没有像陶潜“采菊东篱下”“带月荷锄归”,没有像李白徘徊于杯斗之间“散发弄扁舟”,也没有像陆游“寂實开无主”,而是握紧金戈驰骋于沙场。他没有逃避现实,而是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审视着社会,用一支激情凝注的笔剖析着社会。他站起来了,终于以千百年文人纤弱的身躯站起来了,向着苟且偷生的南宋王朝发出愤怒的呐喊,喊出了压抑的心声。他就像一只“不啼春泪尽啼血”的杜鹃,一声声,时时刻刻警醒着那个风雨交加、雷电共鸣的荒唐时代。

辛弃疾是英雄报国无门,空有一腔抱负和不凡的胆智;但真正的英雄绝不回避现实,他们会始终为着民族的命运、心中的理想呐喊、奋斗!哪怕“栏杆拍遍,无人会”也依旧大声呼告。

综上,这首词相关内容可用在“勇敢面对”面对失意”“爱国情怀”“执著加“信念”等话题之上。

好了今天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继续探索下一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